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抽象性
作者:张鸽舞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2期
摘 要:抽象与具象到底那个更高级?这个命题一直是艺术领域争论的内容。但这命题是真是假,却是我们应该搞清楚的首要问题。其实它们的关系是互相依附的,我们不该割裂开单独的谈论任何一个。
关键词:艺术作品;抽象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36-01
抽象艺术从艺术诞生之时起就已经存在了,古老的图腾、石窟的岩画无一不是明证,但普遍意义上人们却认为真正的抽象艺术是在19世纪才出现。
照相机产生后,绘画的写真功能没有了用武之地,艺术家在思考:“艺术之路究竟该通向何方”。印象派的出现为艺术的方向点亮了一盏明灯。它们认为:“艺术的美不光是内容上的,形式上的美才是艺术的本质。”这种思想的出现尤如一个开路先驱沿路跟来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此后出现的如达达派、立体派、野兽派等画派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的涌现,势力也是与日俱增,到了近代便真是抽象绘画的天下了。
其实追溯一下,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柏拉图是抽象思想的较早源头。他说;“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客观现实的模仿,那么,艺术表现的便是理念的世界。”康德是抽象表现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美是主观的,美的艺术要求主观表现,是天才的艺术。20世纪初,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源是心灵的直觉,而直觉就是创造,创造的形式就是表现。著名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针对现实主义传统说过;“画家不用再从事于锁碎的单体的描绘,摄影是为了这个而存在的,它干得更好更快。把历史的事件来叙述,也不是绘画的的事了,恶魔将在书本里找到,我们对绘画有更高的要求,它服务于表现艺术家的内心的幻想。”
所谓抽象指的是抽取事物的最本质的属性然后加以传达。这个过程从立本派画家的开山鼻祖毕加索的绘画中可以清楚的认识。它的代表性的公牛的形象曾经易稿十几次,从最开始的较为写实的形象变成了最后的几根线条。其它人很难想像艺术家在这几根线中付出艰辛劳动,但是光就这几根线却能表达出人们提到公牛时能想到的所有特征。这就是抽象的内涵,即就是从不同于再现的不同于传统的形式传达出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情感等心理。当然,抽象更重视作者的个性,比如:马蒂斯强调的是色彩;艾舍尔强调的是矛盾;达利强调的是理念;凡高强调的是情感。但是表现派的共同特征是表现手法采用的是不同于传统的再现的方法,他们从画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剔除了所有影响主题的部分。就如毕加索说的:“我的公牛身上的肉不应该出现在画面上,它应该在市场的货架上,或者更应该在主妇的餐桌上。”它们的画不再和现实一样,而是和艺术家的内心一致。它主要是使艺术不再是世界现实的反映而是主动的表达个体对世界的感受继尔来改造世界。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对立又统一的,处处存在着矛盾,它们之间要是换个角度看的话,那么具象与抽象的划分真的是相对而言的。布洛克在《现代艺术哲学》中说:“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永远不是物体自身的样子,而是从我们的生物学立场和我们所在的文化背景出发看到的样子。”确实是这样,具象论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焦点透视”,而事实证明“焦点透视”也是人为的虚拟的神话,人的视角从来就是移动的。那么,透视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幻觉。所以具象论笔下的真实也只是他个人眼中的真实,其实还是带着画家个人的审美的。其次,每幅画都不光是现实的反映,而是都深深的打上了艺术家个人的情感烙印。如:米勒的《晚钟》表达了他对普通农民的热爱;委拉斯贵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传达出作者本人对虚伪、残暴的教皇的厌恶。所以说:“完全的再现是不可能存在于艺术之中的。”
“抽象”其实也是经过了长期的人类实践而来自于现实生活。就象中国的文字,它从一开始的象形逐渐演变成今日的符号,曾经的形象便是它的具体形状,,所以,所谓抽象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抽象作品要传情达意,要让受众接受这些情感就要使用这样的一个过程。即:通过画面的线条、色彩等形式让受众产生联想,然后再进入自已的已有的经验、情感库当中去提取相关的一些情绪,即而产生审美。那么人们看到这些符号就能联想到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也就是一些具体的形象。比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布吉伍吉》让人通过红色的方块想到纽约灯火辉煌的摩天大楼继而想到它们的高矮错综的排列于是就产生了韵律节奏的感觉。毕加索的笔下出现的都是一些局部,但通过一个侧面的鼻子,你能想到侧面的人的整个形态。通过一个残缺的乳房你能想到一个女人体。那么,这就是说所谓的抽象终究摆脱不了具体形象的魅影。
进入新的时代,艺术也面临新的挑战,但是庆幸的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能容纳异彩纷呈的风格与主义,我们的新的理念与形式只要能表达新时代人的精神就是超越理念。我们可以这样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抽象的绝对的具象,也没有无具象的绝对抽象。
参考文献:
[1]徐越.美术欣赏[M].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陈旭光.艺术为什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