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设计还是要周密些
作者:盛小伟
来源:《群众·下半月版》2017年第05期
改变原来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各自赋码,合并生成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现“三证合一”,既便利又大大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随后又将社保、统计纳入成“五证合一”,而后各地各显神通,“七证合一”“九证合一”,最多的已是“二十二证合一”。问题随之而来:到底应该穷尽到“几证合一”时,才能停下竞相演绎的“数字竞赛”之势呢? 无独有偶,证照改革从重审批的“先证后照”改为更利于企业“自由出生”的“先照后证”,门槛降低,准入加快,新设企业剧增。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及公众都反映:现在是“领照容易领证难”,也有的说是“准入容易经营难”,“照易证难”呈现了出来。
上述两个问题,都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衍生出来的。不可否认,任何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解决所有的问题,或解决了个别问题、或解决了大问题、或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或按下葫芦浮起瓢……但如果在确定改革的顶层设计思路或方案时,想多一点,想深一点,多走一步,改革设计得周密些,实践或许就会更顺畅、稳妥。
既重局域,又谋全域。应当说,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证,是企业身份证明的主要构成,虽是“牛鼻子”,也只是局域。因为,在现有行政管理制度框架下,条条“专政”,各自赋码,互认不畅,同一企业在不同部门间有不同的“档案身份”,但实施机关都是同一层面的行政部门。改革中,完全可以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在行政管理的全域内取消一切对企业的赋号,确认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防止因推进不一而致的成效打折。显然,局域连着全域,全域才是着眼点和着力点。
既思前,又想后。“先证后照”下的一切企业都离不开审批,事项多、环节多、审查严、周期长,主体资格、经营资格混为一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先照后证”让绝大部分企业先取得主体资格,再申请经营资格,逻辑更为合理。而问题在于,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的特质没有变,只是从照前平移到了照后,没有同步的标准降低、环节减少、效率提升。也就是说,有了思前,但没想后,或想后不到位,“照易证难”成为必然。所以,周密设计,先考虑“前”,更多地取消审批事项,将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又要兼顾“后”,后置不是简易平移后的“原地踏步”,而是必须有所改变。
既符上意,又合下情。所谓上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语境,更多地从体制机制上搬走、扫清影响“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障碍,强调通过改革的顶层设计,着力推动改革和纠偏乱改革之为。所谓下情,越到基层,除了体现改革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原則外,更需要可操作性,避免出现上下背离,比如,不能法定事项、权力在上,却要基层“先行先试”;上面可以决
策并“一统到底”的,就不要留“尾巴”和“缝隙”,避免各自为政和割裂统一性。要通过改革的周密设计,避免沟沟坎坎,促进平稳有序,从而使顶层设计与周密设计相向而行、相得益彰。 (作者系无锡市工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