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第7讲外力作用和地貌教案含解析中图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A.东北坡 C.东南坡

B.西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C.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答案 (1)D (2)C

素养二 综合思维: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影响

2.(2015·全国卷Ⅰ,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C.持续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 第(1)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大。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图中两者距离1975~1978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故D正确。第(2)题,1992~1997年期间两者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故B正确。 答案 (1)D (2)B

6

B.先侵蚀、后淤积 D.先淤积、后侵蚀

考点二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例2】 (2017·全国卷Ⅱ,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C.河流、沟谷众多

B.岩石裸露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C.光照不足

B.土层浅薄 D.水源缺乏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获取信息

①洪积扇形成过程是:河流、沟谷的洪水较多;在速减慢;大量碎屑物质堆积。

②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连片分布,除甲地外,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颗粒较大。 ③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耕地较少。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B (3)B

1.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的侵蚀方式与河谷特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

7

山口位置;坡度骤减,地形平坦;流

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

(2)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2.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有三种类型:

组成及分布 形成机制及图示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积下来,形成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最后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质由粗到细 河漫滩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废弃的河漫滩,(河流中下游) 连接成河漫滩平原。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 (河口地区)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若干个河口三角洲连成三角洲平原。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思维拓展 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共同性: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不同点:洪积—冲积平原既不旱,也不涝,为农业高产田;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2019·深圳高三期末)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下图是扇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8

(1)扇三角洲的特征是( ) 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C.沉积物大多为粉沙 (2)图中的辫状河流( ) A.流量稳定 C.容易改道

B.河道较深 D.无结冰期 B.分布在湿润地区 D.可多次堆积形成

解析 第(1)题,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与水体相连,但不一定是河流入海口,A错。扇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而形成,有河流、山体、水体的地方可发育,不一定在湿润地区,B错。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下层是砾石、粗砂,上层大多为粉沙,泥土,C错。读图并结合文字材料,可知经多次堆积形成,D对。第(2)题,图中的辫状河流是河流在冲积扇上多次改道形成,C对。受山间降水量影响,流量不稳定,A错。位于地势较平坦的三角洲,落差较小,河道较浅,B错。不能确定有无结冰期,D错。 答案 (1)D (2)C

素养一 区域认知:河流地貌特征分析

1.(2018·全国卷Ⅰ,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C.T2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C.间歇性下降

B.持续抬升 D.间歇性抬升 B.T2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B.T1 D.T3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

9

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第(2)题,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由材料可知T3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A正确。第(3)题,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正确。故选D。 答案 (1)A (2)A (3)D

素养二 综合思维:河流弯曲段地貌分析

2.(2013·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右侧照片)。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10分)

解析 河流在弯曲河段有“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圣贝内泽桥修建于河流弯曲处,右岸为凹岸,侵蚀作用强,河水较深、流速较快,甚至在洪水期冲毁桥墩;而左岸堆积作用强,河水较浅、流速较缓,河流对桥的冲蚀作用较弱,所以断桥得以保存至今。

答案 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

考点三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例3】 (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10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第7讲外力作用和地貌教案含解析中图版

A.东北坡C.东南坡B.西北坡D.西南坡(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温带荒漠带C.热带雨林带B.温带草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bdkk7ckwf6b8ve00zsa83uyx9681900vb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