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长江历史文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12-01-27 作者:佚名 编辑:汪怡青

汉水又称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74300平方来,跨甘、陕、川、豫、鄂5省79个县市。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钟祥以下为下游。汉水流域地处我国中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之间,靠近秦岭——淮河这条最重要的自然分界线。这种特殊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汉水流域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明显地具有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汉水流域是联系中国南北与东西的纽带

汉水流域地处我国中部,介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秦岭耸立于此,巴山绵亘于南,汉水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壮美地形。汉水河谷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的走廊;流域内的汉中盆地、南阳盆地和襄樊盆地,又是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南北交往的通道,在它们的周围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几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北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东北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平原,东南是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西南是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历史上南北对立时期,双方的征伐攻守主要在黄河、长江之间的汉水、淮河流域进行,争夺的焦点是汉中、襄樊、寿春、徐州。这四个城市分别位于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联系的四条主要交通干线上,是所谓“天关”、“地机”、“九州咽喉”。就山川形势的险要来说,汉中、襄樊又在寿春、徐州之上。南宋人张浚说: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①晋朝人庾翼说:襄阳“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水陆流通,转运无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流。”②仅水流域这种战略地位也受到外国学者的重视。世界著名学者、已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说:“汉水上游是古代盛地,因为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从这里有道路通往渭河流域、北面的关中地区和西南面的四川地区。因此,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上,汉水流域是长江流域和上述几个地区之间的著名通道。”③李约瑟博士熟悉中国,毕生都在研究中国,他的论断充分肯定了汉水流域的特殊交通地位。

在辽阔的中国西部,由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时,形成了许多山间豁口与河谷川道,是历史时期西部高原通向中部盆地和东部平原的走廊,其中最著名的通道有四条:华北长城沿线隘口、渭河谷地、汉水谷地和长江三峡。这四条通道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其沿线均发现了古人类遗存,分别是“北京人”、“蓝田人”、“郧县人”和“巫山人”等,同时也都保存了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遗迹,但是研究的水平大不相同。华北有燕赵文化和长城学研究,渭河流域有周秦汉唐文化研究,长江三峡分属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研究,唯独汉水流域文化的研究始终被冷落。其实,汉水流域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然后分两支演进,一支经过森林古猿逐渐演化为现代类人猿:另一支经过腊玛古

精选文库

猿、南方古猿进化到猿人。在汉水河谷,1989年5月于湖北郧县发现一具基本完整的头骨化石,经鉴定为南方古猿。郧县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在我国和亚洲是首次发现,它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在汉水河谷还发现了早于“北京人”的猿人化石。1975年在湖北郧县梅铺龙骨洞和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经鉴定其时代晚于元谋猿人而早于蓝田猿人。汉水河谷还发现了许多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如南郑龙岗寺旧石器文化、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文化等,其文化面貌与特征,都具有南北方文化过渡与交汇的性质。

汉水流域也是古老的“华夏族”崛起的地方。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民族之本干,在春秋时代的人口里,常称为诸华或诸夏,华与夏在那时人的观念里,似乎没有很大的分别。据有些学者的意见,华与夏很可能本是指其居住的地名。在《周礼》和《国语》两书里,华山是在河南境内的,很可能便是今之嵩山。古之复水即今之汉水。华夏民族,很可能指的是今河南省嵩山山脉西南直到汉水北岸一带的民族而言。④著名学者吕思勉先生也认为,“夏为禹有天下之号,夏水亦即汉水下流。”⑤由此可见,先秦时代的“中国人”,称作“夏”或“华夏”,是因汉水而得名的。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汉水流域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不仅继续充当东西走廊与南北纽带的作用,而且屡次作为统一全国的战略基地,对中华民族大统一和区域文化大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汉水流域有6座历史文化名城,远远超过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渭河流域只有天水、咸阳、西安三座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沿源头到入江口均匀分布,依次是汉中、南阳、襄樊、钟祥、随州、武汉,在全国的大江大河中仅次于黄河、长江。这充分说明了汉水流域不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在区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汉水流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汇和转换的轴心

文化的诞生、发展和河流有密切的关系。俄国学者梅茨尼可夫曾指出:“河流是文化诞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任何一个国度里,它就像是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气象、土壤、地形和地质条件的有机综合表现。”⑥人类文明不仅依据河流而产生,同时也顺着河流而扩散,加之河流在古代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河流就自然成为联系不同地域和社会的纽带。中华文明是最为典型的大河文明。中国文化在地域分布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两大板块。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指出:“凡人群第一期之文化,必依河流而起,此万国之所同也。我中国有黄河、扬子江(即长江)两大流,其位置性质各殊,故各有其本来之文明,为独立发展之观,虽屡相调和和混合,而其差别相自有不可掩者。”⑦大体上南方文化浪漫、秀媚、清新,具阴柔之美;北方文化刚健、凝重、典实,多阳刚之气。正所谓“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

2

精选文库

汉水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方之间,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差异的过渡带,既是我国南北两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又是南北文化交融、转换的轴心。正由于这种特殊地位,在上古时期,汉水已声名远震。《山海经》说:“嶓冢之山,汉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尚书·禹贡》也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至迟到战国时期,儒家的亚圣孟子已经注意到汉水、淮河居天下之中,联系黄河、长江的重要地位。《孟子·滕文公下》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江淮河汉”四大水并提,充分肯定了汉水在南北文化交汇、转换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上古时期,南北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楚辞》和《诗经》,都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影响。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诗经》和发动于南国楚地的《楚辞》风格迥异,前者尚实质朴,后者浪漫华丽,极其生动地展示了两大地域文化风貌特质上的差异。但非常有意义的是,《诗经》和《楚辞》所描写的地域文化恰好在汉水流域重合。《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诗经·大雅·江汉》:“江汉浮浮”、“江汉汤汤。”《楚辞·九章·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即汉水之北)。”《楚辞·九章·思美人》:“指嶓冢之西隈兮,与曛黄以为期”(嶓冢即汉水发源地嶓冢山)。这些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南北文化在汉水流域交汇融合的情形。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汉水中上游的方言最能说明南北文化交汇的痕迹。由于汉水上游在文化上“风气兼南北”,造成“语言杂秦蜀”,“其声音山南近蜀则如蜀,山北近秦则如秦。”⑧总的来说,汉中地区话接近成都等处的四川话,属于西南方言的范围。而洋县、城固两县话,却是四川话与关中话融合后的变种。西乡、勉县、略阳三县话,保留关中话特点较少,向四川方言靠拢程度较高。安康地区受湖北话的影响较大。在紫阳县汉城地区安家河有一个“方言岛”,“岛”内人全部都说“江南话”。柞水、镇巴两县,分别有几百人以上的壮族、苗族聚居点,素有壮乡、苗乡之称。这里既有楚汉文化的融合,又有巴蜀文化的浸润,“楚音”、“川语”、“秦腔”并存,“江南话”、“苗语”、“壮语”犹在,与关中、陕北方言内部大体统一形成了显明的对照。在现代汉语中,河流的名称“江”与“河”在地理上有明显的差异,大致以长江为界,南方称“江”,北方称“河”。但是,汉水上游的人们把汉水称为“汉江河”。这种鲜活的大众文化,再也形象不过的说明了汉水流域是南北文化交融、转换的轴心。

三、汉水流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发祥地 汉江是一部壮丽的史诗,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先哲在此奋斗跋涉的足迹。这里有屈原的魂牵梦绕,这里有李白的“蜀道之难”,这里有陆游的“铁马秋风”,这里有米芾的“光家山水”,这里有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这里更是两汉、三国文化的发祥地。

刘邦崛起汉中,刘秀兴起南阳,诸葛卧龙腾起于襄阳、南阳之间,鞠躬尽瘁于汉中。张骞走出汉中,张衡跨出南阳,王粲求学于襄阳、南阳,随征于汉中,“丝绸之

3

长江历史文化

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特征12-01-27作者:佚名编辑:汪怡青汉水又称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74300平方来,跨甘、陕、川、豫、鄂5省79个县市。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钟祥以下为下游。汉水流域地处我国中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之间,靠近秦岭——淮河这条最重要的自然分界线。这种特殊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汉水流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bczm549mt5gf8x599ez10e609m87w01b8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