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 故都的秋
一、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31年,日本人增田涉第一次见到的郁达夫——“带着腼腆的微笑,很瘦,给人一种纤细柔弱的感觉。谈吐举止都很温柔,是个文人的样子”。他本来就是一介文人,但他与旧式的________、醇酒妇人的文人也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旧文人往往是游离于整个社会之外,________、玩弄诗词文章、________于乱世和治世之间,对于社会没有发言权,也不大会公开站出来批评社会的不公、不义,更不敢批评朝廷的是非。身为“五四”一代作家,郁达夫的一生与他生存的时代一再构成冲突,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日本侵略者,都是他批评的对象。即使是他在作品中反复言说的那种病态、苦闷和感伤,也未尝不可以看作不是社会批判的一种特殊方式。
他的知人论世往往都是感性的,归根到底,他就是这样一个文人,一个有骨气、讲________的文人,( )。这一点与古代的文人气节既有相通处,也有不同处,他身上隐约已有现代人格的闪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附庸风雅 明哲保身 苟全性命 气质 B.吟风弄月 独善其身 苟全性命 气节 C.吟风弄月 明哲保身 苟延残喘 气质 D.附庸风雅 独善其身 苟延残喘 气节
解析:(1)吟风弄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装点门面结交文人,参加文化活动。(2)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3)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苟延残喘: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含贬义)(4)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气质:风格、气度。
答案: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客死南洋,千秋饮恨,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正是他要坚持的这种气节 B.他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客死南洋,千秋饮恨,正是他要坚持的这种气节
C.他坚持气节,他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客死南洋,千秋饮恨 D他要坚持的气节,正是他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客死南洋,千秋饮恨 解析:联系前后文。 答案: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是他在作品中反复言说的那种感伤、病态和苦闷,也未尝不可以看作不是社会批判的一种特殊方式。
B.即使是他在作品中反复言说的那种苦闷、感伤和病态,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社会批判的一种特殊方式。
C.即使是他在作品中反复言说的那种病态、苦闷和感伤,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社会批判的一种特殊方式。
D.虽然是他在作品中反复言说的那种苦闷、感伤和病态,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社会批判的一种特殊方式。
解析:本句有两处错误:“病态、苦闷和感伤”语序不当,“未尝不可以看作不是”否定不当。
答案:B
4.(2019年棠湖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然后概括出主要信息并简要评论。语言要简明、准确。
近10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8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电信诈骗案件59万起,同比上升32.5%,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2016年1月至7月,全国共立电信诈骗案件32.5万起,同比上升33.4%,造成损失2.2亿元。
2013年至今,全国共发生被骗千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案件104起,百万元以上的案件2 392起。很多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被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有的企业资金被骗,破产倒闭,引发群体性事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国电信诈骗案件快速增多;(2)此类案件社会危害极大,给民众的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伤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广大民众和企业应该增强防范意识,更应该引起公安电信部门的重视。
5.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既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而且材料的选用又紧密联系教材,其实可以看作是阅读鉴赏题的延续。这种题目的回答主要是扣住运用什么手法(主要是修辞方面的),达到什么效果(主要是主题的表达)。
答案:(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故都的秋》选段,完成6-9题。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6.如何理解“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有:重点词语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法、回归文本法、句子特色赏析法。“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这句话的重点有“那一种”“半开、半醉”;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来解答这些词语的意思,“那一种”是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常在上文,由此可以找到“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句话。根据这句话即可回答出句子的含义。
答案:这是一种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南方之秋的不满。 7.第①和第②段之间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既然问的是“第一和第二段之间采用的修辞”,那就首先了解两段的内容,再看两段内容上的关联。第一段写的是“北国的秋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万里赶往北平,“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从中透露出对“故都的秋”的喜爱;第二段写的是“江南的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我”的感受是“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分析完这些内容,手法自然就出来了。注意答题的模式: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和……对比,突出表现……。尤其要注意对比的角度,这两段对比的角度,一是两地的秋味,一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案:对比。作者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对比,突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突出其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8.“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在颜色选择上,作者有怎样的审美取向?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安排。“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从色彩选择的角度看,“蓝色或白色”都是冷色调,“淡红色”是暖色调,从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偏向于冷色调,这自有其原委。文本第一节就说“北国的秋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冷色调与其更和谐,这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答案:以冷色调为主的审美取向。和上文“清、静、悲凉”的特点相照应,突出了季节和地域特征,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9.题目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的模式:观点+理由。观点要明确,理由要紧扣文本。角度有:标题自身的妙处(新颖、含蓄、直白等等),标题的含义,标题与主旨的关系(凸显、揭示),标题与作者感情的关系(表现……)。围绕这些方面组织答案即可。两个标题的区别主要在修饰词上,一是北平,一是故都。“故都”体现了北平在历史上的地位,更有一种厚重感和文化的韵味。一个“故”字体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眷恋。
答案:“故都的秋”能凸显北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同时又可以表达作者的向往和眷念之情。以“北平的秋”为题,则显得过于直白。
三、课外文本阅读
(2019年河南中牟一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的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