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情意的生长,情境的延伸———关于“情意语文”的理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情意的生长,情境的延伸———关于“情意语文”的理解

作者:林惠萍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19年第11期

林惠萍

2019年9月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方仁艳工作室开展了“聚焦情意语文·提升语文素养”学科论坛活动。活动展示精品课七节,举办专家讲座五场。笔者在观察中反思,在聆听中吸纳,对“情意语文”有一些浅浅的感悟。

一、在情境中诵读积累

新课导入和课毕的收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关键环节,一节课40分钟,每一分钟都不是多余的,方老师把每一分钟都用到了极致。

1.在已知的情境下积累,让学生在回味中进入新课。课堂的导入很从容,也很日常:“我们一起背一背学过的李白的诗”,从《峨眉山月歌》到《渡荆门送别》,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老师不时对诗歌情感内容巧妙地加上几句总结,课堂就在朗朗的书声中徐徐拉开帷幕。

2.在读透悟深的情境下积累运用,让学生在情意中走出文本。课堂的收束情感饱满,思维开阔。学生对诗写话,抒发情感,升华文本的主旨,老师一句引导“这首诗最经典的一句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记诵和运用。

师:李白对未来充满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在展望未来时,曹操说……

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师: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怀担忧时,龚自珍说……

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在思乡时,王安石说……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担忧朋友时,李白说……

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我们刚跨入初三的门槛,想象明年的毕业,我们说……

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还可以说……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行路难》不只是教《行路难》,而是在教古典诗歌赏析。课堂从《行路难》到李白其人再到李白其诗,老师领着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关联实际,将新知和旧知连成一片,真正做到把诗读透、把诗读活。教材就是经典的例子,方老师充分用足教材,教会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教会学生积累名句,课堂在读中开始,在读中收束,在情境中把文字里的情意扎根于孩子心底,我想这心底的根终将会生长出思想的花朵。

二、在情境中品读悟情

朱自清先生曾说:“古诗文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其意,非吟不能知其情。”课堂中的读是领悟的情境,方老师教学诗歌《行路难》主要活动是品读,有指名读,有齐读,有教师范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意,尤其是读出层次:一读好标题,感知“难”字意味;二读节奏和重音,体会“难”字的内涵;三读体会诗歌情感主旨,对诗写话。读出文中的情,品出文中意是活动的目的。从标题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再到深度领悟,循序渐进,层层铺垫。课堂不断推进,思维没有凝滞,全程没有枯燥的讲解,只有情意的流动和思维的跳跃。

1.学生的悟读多姿多彩。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有人读出了李白想辅佐君王,却无法实现抱负的郁闷;有人读出了李白潇洒奋进的精神;有人读出了李白的乐观与豁达;有人读出了人生抉择的艰难;《行路难》一个“难”字,写尽李白当年的苍凉和坚韧。李白的内涵是丰富多元的,经得起解读,也需要我们在解读中去发现去补充。此处,没有生硬的打断和特意的拔高,只有紧贴文字的启发和引导,还有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关注和尊重本身就是为师者对学生的情意,我们不仅是让学生领会书本里的情意,更要让学生在现实课堂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意,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也是“情意语文”崇尚的一种课堂风采。

2.老师的范读入情入味。课堂中老师的范读不是做秀,而是一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内涵。优秀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作者所见、所思的情意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几分钟入情入境地朗读胜过长篇大论的讲解。可以说方老师的范读是文本品味的抓手,也是课堂流动的助推。为什么有些课堂很难直达心灵,引起共鸣?因为有些课堂有太多的泛泛分析讲解,缺乏情意的渲染,就像生命丢失了灵魂,缺乏生机和活力。

3.经典的文字是有温度的,非诵读体悟不能感受其真切。唯有兴意盎然地读,方能感受李白蕴藏在诗句里的炽热与苍凉。在品读中看得出学生真正读进去悟出来了。他们不只是倾听,而是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这场对话是一种师生、生本、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在思想的碰撞中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其实,对话也是课堂传达文本情意的主要方式。

三、在情境中抒写情怀

课堂最靓丽的一个环节是“对诗写话”。在以往《行路难》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在品读悟情结束后,便是背诵,没有再进一步的推进。方老师在引导学生悟透情感之后还设置活动“对诗写话”来升华学生的理解。这是一个典型的诗歌赏析的写作训练,每一位学生选择两句诗进行与诗对话,同时教师也给出明确的指导和范文。

把文读厚了,这“文”便成了思想,奠基学生成长。把情悟透了,这“情”便升华为精神,砥砺学生奋进。这种课堂生成思想和精神又成了一种课堂教学的情境。

“情意语文”的课堂注重情境中对文本的咀嚼和情感的传递,也注重在细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扎根教材,观照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将核心素养落实到细节之中。课堂中不仅有安静的阅读和思考,还有朗朗的读书声;不仅有知识的静态收获,还有思维的动态生成。老

师在无向处指向,在无法处教法,在无疑处生疑,在无力处助力,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一片葱茏。

钱梦龙说:“在我的心目中,语文课就是教读课,教读就是教学生读书并使之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行路难》的教学就是在步步推进中,帮助学生慢慢抵达诗词赏析的彼岸。虽然,一课难以观其全貌,但是也能折射出“情意语文”的一束光,一束语文教育之光。

情意的生长,情境的延伸———关于“情意语文”的理解

情意的生长,情境的延伸———关于“情意语文”的理解作者:林惠萍来源:《新教育·综合版》2019年第11期林惠萍2019年9月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方仁艳工作室开展了“聚焦情意语文·提升语文素养”学科论坛活动。活动展示精品课七节,举办专家讲座五场。笔者在观察中反思,在聆听中吸纳,对“情意语文”有一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atch89lds8az813jgo32teb88j4b1005r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