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点:感受光线的强弱。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细胞壁:保护作用。 叶绿体:杯状。
3、草履虫(约0.3mm) ↓ 小核:含有遗传物质。 大核:负责营养。 口沟:摄取食物。 食物泡:消化食物。 纤毛:使进行旋转运动。
伸缩泡:有吸集管(吸集水),共两个,一个在前三分之一处,另一个在后三分之一处,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胞肛:排泄口,排除体内残渣。 表膜:同细胞膜。
4、使肉发臭的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细菌(遗传物质、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核糖体、鞭毛、液泡)。细菌很小,用放大镜看不到单个的细菌,但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细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团,即菌落。
5、酸奶是在鲜奶中加入乳酸杆菌经过发酵后制成的。
6、细菌既没有叶绿体,也没有像草履虫那样的摄食结构,它要依赖现存的有机物生活。在细菌体内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所以也被称为原核生物。
7、根据细菌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螺旋菌、球菌和杆菌三类。 8、根据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为了保护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有:广东省的鼎湖山、贵州省的梵净山、吉林省的长白山、四川省的卧龙山等。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
1.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代印度人则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龟背上。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二、现在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 3.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4.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三、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
1.地平线 2.月食 3.登高望远 4.帆船 5.天涯海角 6.时差 7.北极星 3.2 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经线等长,为半圆。
2.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纬线不等长,为整圆。
3.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市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北纬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南纬90°就是南极。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纬度从赤道算起,把0°定为赤道,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 二、地图
1. 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2. 地图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比例尺。 3. 比例尺
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
②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即1厘米表示1千米以下。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即1厘米表示10千米以上。 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
③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4. 比例尺的表现方式
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 (2)有的地图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
(3)一般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 三种定向法
(1)一般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 3.3 组成地壳的岩石
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常见有玄武岩,花岗岩。
2.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
3.变质岩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化而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结构。常见的有石灰岩,板岩,大理岩。 岩石的应用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一.地壳变动的证明:意大利那不列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情况 悬崖峭壁上岩石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二、火山
1.概念: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火山爆发是地热或内
能释放的强烈显示.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叫岩浆岩。
2.分类
按其活动情况分类:(1)活火山:经常性喷发,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2)休眠火山:长期熄灭,有时喷发的火山。
(3)死火山:以前喷发过,但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3.世界著名的火山:有富士山、艾特纳火山、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火山等。
4.全球火山主要分布:环太平洋的周围陆地和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5.火山活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危害是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益处是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的价值。 三.地震 1.有关概念
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是地壳的天然震动.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其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这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引起.
地震一般包括震源、震中、震中距三部分。震源是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 以下0——300千米处;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震 中距是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据专家估计,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大500万次。当然,这些地震中绝大部分 都是及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测知。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 每年不到20次。
2.分布
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环太平洋的周围陆地和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
环太平洋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是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行山脉,津唐地区,青
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等。并且,我国是全球最多火山的国家。
3.5 泥石流
一:泥石流的形成:1.山区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击力强。2.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水流冲刷。3.有暴雨或持续性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二: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史短的特点。 三: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3.6 地壳表面的板块
一: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证据: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石中被发现。
二: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大洋洲)和 南极洲板块。
3.7:地形和地形图
一:地形的类型: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山地。 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峭壁:等高线重合处。
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
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 物质的特性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定义: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性质:(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4)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气体空隙最大,液体次之,气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 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 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 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 决定的。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 的变化而改变。 2、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 ,单位符号是 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吨=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00000毫克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成人:50Kg—60Kg, 大象6t; 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中常用天平 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 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 、砝码、底座、 . 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①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 桌面上。 ②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 ,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 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① 称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g) 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用已经调平的天平测量物体时如果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此时要向右盘加砝码或是向右移动游码,如果是指针偏右,则要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注意: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 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⑤整理器材:用 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向左移动)
思考:有位粗心的同学错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问,此时物体的质量如何求算? 将上述公式变为 右盘物体质量=左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若砝码磨损了,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如果砝码生锈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 。
密度是物质的 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通常不同的物质, 也不同;
2、 密度的公式:ρ=m/v (公式变形: )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立方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立方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常用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 或 克/立方厘米(质量/体积单位就可)
(2)两者的关系: 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 1千克/立方米=1×10^-3克/立方厘米
(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立方米或1克/立方厘米 (4)单位转化: 1毫升 = 1立方厘米 1吨=1000千克 1升=1000毫升=1‰立方米 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
(2)测量步骤(固体):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m; 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v;③计算ρ=m/v
(3)测量步骤(液体):①量取一定体积液体并称重M1②倒掉V体积液体③称量剩余液体质量M2④计算液体密度ρ=(M1-M2)/V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 物质的比热
1、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水的比热:4.2×10的3次方 焦/(千克×℃)
表示的含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2、比热表的阅读:
?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3、 所以,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
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
原因:海洋(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岩石)要大,升温慢
降水:沿海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原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第五节 熔化与凝固
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有无固定熔点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它是晶体的一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