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上海市闸北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 文本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上海市闸北区2012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无色的世界

叶朗 朱良志

①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水墨画,这显然有技术材料和艺术传统方面的原因。水墨画一般画在纸和绢上,其中又以纸张为主。中国造纸技术很发达,具有良好质感和丰富渗透功能的纸张为水墨画的出现提供了基础。而中国有书法的传统,书法的创作方式对水墨画有直接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来自观念方面。

②用黑色的墨水在白色的纸、绢上作画,这是中国画家所钟情的“黑白世界”。黑白世界,( )中国人来说,是无色的世界,( )它完全没有颜色,( )说它没有绚烂富丽的颜色。中国画本来很重视色彩——早期的中国画被称为“丹青”,就是对色彩的强调。中国人色彩感受能力并不差,看一看中国京剧的服饰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中国画家本来就强调“以色貌色”——世界中有红,有黄,有蓝,有丰富的颜色,绘画应该以变化多样的色彩来表现。这种局面到唐五代发生了变化。

③唐代书画艺术家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的观点。“同自然之妙有”是说,书画艺术应该具有造化自然一样的性质,造化自然是最朴素的,它排斥人为,排斥文饰。这种“同自然之妙有”的追求,体现在山水画创作中,就是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对水墨山水画兴起的思想根源作了说明。他指出,自然万象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阴阳的气化,它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所谓“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功独运”。“道”(“气”)是最朴素的,但它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自然万象的五彩,并不是依靠着丹碌、铅粉的着色,而是依靠朴素的“道”(“阴阳陶蒸”),即所谓“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而水墨的颜色,正和“道”一样朴素。它最接近“玄化无言”的“道”,最接近自然的本性,因此是最“自然”的颜色。它和“道”一样,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所以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水墨的世界,可以表现出色彩的感觉,同时还能表现出色彩无法传达的内容。画家如果“意在五色”,用“丹碌”的颜色涂草木,用铅粉的颜色涂云雪,就背离了造化自然的本性,用人工破坏了自然,结果就是如张彦远所说“物象乖矣”。张彦远的话说明,水墨山水画的兴起,和画家在道家思想影响下追求“同自然之妙有”的境界有着必然的联系。

④ 张彦远的这个思想,也表现其他一些画论著作中,如托名王维的《画山水诀》一开始就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就是说,因为水墨的颜色最符合造化自然的本性,所以水墨山水画在绘画中占有最高的位置。

⑤ “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从此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观念。 1、概括第①段大意:□□□□□□□□□□□□(12字以内)(2分)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括号处的一项是( )。(2分)

A.相对 不是 只是 B.对于 不是 而是

C.相对 不是 而是 D.对于 不是 只是 3、解释第③段加点词“道”在文中的意思;——————————。(2分) 4、举例说明引号内文字的类型及作用。(3分)

5.联系上下文,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朴素”应是评判书画艺术的最高标准。

B、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是水墨画的特征;它体现了书画艺术“造化自然”性质。

C、书画艺术的“造化自然”观,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水墨画正是“造化自然”的产物。 D、“排斥人为,排斥文饰”就是“朴素”,就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

6、作者认为,水墨画产生在中国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

1、(2分)概述水墨画产生的原因。(超过字数扣1分) 2、(2分)B

3、(2分)“道”即自然,蕴含五色;(1分)水墨求“道”,接近自然,不仅有色彩,而且能表现其它内容。(1分)(意思对即可)

4、(3分)① 属于重要概念,表示强调的。如:“道”、“丹青”、“黑白世界”等; ②对概念或观点作解释说明的。如:“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功独运” 等:

③为证明观点提供论据材料的。如:“运墨而五色具”,“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等。(对1点得1分) 5.(3分)C

6、(4分)三个原因:其一、技术材料(“水墨画一般画在纸和绢上,其中又以纸张为主。中国造纸技术很发达,具有良好质感和丰富渗透功能的纸张为水墨画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其二、艺术传统(“中国有书法的传统,书法的创作方式对水墨画有直接的影响”); 其三、观念(中国画家深受道家思想影响,钟情“黑白世界”)(对1点得1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观念意识。(1分) 二、(22分)

7、(3分)澄清“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从另一角度明确“城市”这一概念的外延(不包括“乡村”);(1分)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1分)也体现了“散”的文体特征。(1分)

8、(4分)说城市像“银扣”,是从视觉美的角度说的,着眼于城市对人类的正面意义,也是一般人的看法;(1分)说城市像“巨钉”,是从破坏性的角度说的,着眼于城市对大自然的伤害,这是作者的看法。(1分)两个比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城市与人类、城市与旷野之间不同的关系,看似矛盾,其实不然。(2分) 9、(4分)BD

10、(4分)“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以原文作参照,补写的内容应为人类处理城市与旷野的最佳方式;内容2分,衔接1分,表达1分。)

11、(3分)勇敢的登山者,在旷野中孤独无援,与生活在城市的妻子及尚未谋面的孩子作生离死别!……这段文字有象征意义,作者没有过度地渲染悲剧氛围,而是将这幅画面冷静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促使读者作出理性的判断与思考:人类是否不可战胜?如何处理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此题允许有个性化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就酌情给分)

12、(4分)作者:“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原文或自己的表述均可;2分)感想:(略;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2分)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① 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墨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②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③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④唯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⑤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⑥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色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⑦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⑧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迟到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⑨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⑩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

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7、 请联系全文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8、一方面,“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墨绿色大氅上”;另一方面,“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如何解释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比喻句?(4分)

10、依据上下文,补写第⑩段空处的文字。(4分)

11、有人用“悲悯式的散淡”、“哲理式的思考”来评说作者的散文风格,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文字。(3分)

12、作者认为,该如何解决城市与旷野的矛盾?你读后有何感想?。(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①想当年,金戈铁马, 。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一人之心, 。 (杜牧《阿房宫赋》)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苏轼《赤壁赋》) ④ ,术业有专攻 。 (韩愈《劝学》) ⑤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⑥ , 揭竿为旗 。 (贾谊《过秦论》) ⑦ ,波撼岳阳城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⑧楼船夜雪瓜洲渡, 。 (陆游《书愤》)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三、(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①气吞万里如虎 ②千万人之心也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 ④闻道有先后 ⑤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⑥斩木为兵

⑦气蒸云梦泽 ⑧铁马秋风大散关 四、(8分)

14、(1分)五言律诗(或:律诗) 15、(3分)D

16、(4分)首联由“望”生情,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中间两联因“望”所见,置身于牧歌式的田园,似乎有点忘情;尾联卒章显志:既然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贤人,与之神交了。(2分)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志,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循环,诗意得到了深化。(2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 ①徙倚:徘徊的意思。 ②采薇:喻隐居不仕。

14、这首诗属唐代近体诗中的--------(填诗体)。(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B.中间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村秋晚图;光与色、近与远、静与动搭配得恰到好处,表现出作者无限喜悦的心情。

C.尾联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立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从中反映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 D.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6、从结构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是如何逐层地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16、(4分)首联由“望”生情,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中间两联因“望”所见,置身于牧歌式的田园,似乎有点忘情;尾联卒章显志:既然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贤人,与之神交了。(2分)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志,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循环,诗意得到了深化。(2分)

上海市闸北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 文本资料

上海市闸北区2012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无色的世界叶朗朱良志①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水墨画,这显然有技术材料和艺术传统方面的原因。水墨画一般画在纸和绢上,其中又以纸张为主。中国造纸技术很发达,具有良好质感和丰富渗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akkw76r8r6tzp834d3b207lq1bbd101ej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