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从审美的角度看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从审美的角度看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教学

“舞蹈美学就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舞蹈艺术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舞蹈美和舞蹈审美,包括舞蹈美的本质,舞蹈美的特点构成、来源、作用,舞蹈审美意识的本质,表现形态,心理特征,舞蹈审美的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舞蹈审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共同性独特性和多样性。”[1]然而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在舞蹈艺术的众多形式中,民族民间舞蹈无疑是一门别具“风格性”的艺术。在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教学中,美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舞蹈教学工作者去寻找和发掘的。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从审美的角度对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教学进行探讨。

一、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重要性

字典中解释所谓“风格性”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观点。”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是一种在艺术创作于表现中自然形成的现象,它是区别于其他舞蹈艺术的重要标志,既存在于舞蹈的内容之中,又表现为作品的艺术形式。将舞蹈的“风格性”融汇至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习者近距离的感受民族文化与舞蹈风情,能准确的把握人们的生活感受与对动作风格的审美意识,便能更好的将内心情感与各民族独有的底蕴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1、深入生活,增进对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的认识 艺术源于生活,同时也反映着生活,每一个优美的舞蹈都像是一面生活的镜子,真实而深刻的反映着社会生活,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活。我国56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方舞蹈特色,在教学中,我们把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作为研究的线索,定能加深我们的认识。

大家应该对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些头戴稻草尖帽,个个手持木棒,身着稻草的舞者印象深刻。他们围成圆圈,模仿狩猎的动作与动物惊慌和逃窜,不断的舞着喝着,他们惟妙惟肖的演绎着的就是土家族人在大型祭祀活动中都会表演的“毛古斯”舞蹈。所谓“毛古斯”就是土家语“毛人”的意思,前有“毛人”在狩猎中收获猎物后围成一圈集体欢歌的习俗,后才会有创作者逼真的模仿创作,与贯穿始终的手舞足蹈风格。其中不可磨灭的环节是创造者与教学者对“毛古斯”人、“毛古斯”舞蹈深入的了解,才能呈现给我们毫不做作的生活风貌与舞蹈风格,并使这种代表性的文化产物原汁原味流传至今。

2、从舞蹈艺术的审美特点分析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分为原始的民族民间舞蹈与学院派的民族民间舞蹈,原始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原生态性、民间性与民族性上面,而学院派则在原生态之上加强了表演性。总的来说,

二者兼备民族民间性,然而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同具民族民间性的相同动作、技巧等等在不同民族却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格,我们该怎样从审美角度去把握“风格性”教学呢?下面我们从同一种肢体动作“旋转”在蒙古族、维吾尔族和朝鲜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表现出的不同审美风格来分析“风格性”教学的重要性。 蒙族大多聚居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地区,马是牧民们重要的交通工具,故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在蒙族舞的“旋转”中,我们不难看出,上身动作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给观众以舒展、奔放的视觉效果,而脚下的动作较之则显得沉重,究之原因,与牧民们马背上的生活和脚上厚重的靴子有着必然的关联。在维族舞蹈中,“旋转”作为一种技术技巧,本身含有竞赛之意,它注重的是脚下舞姿的变化,舞者会尽量保持上身的平稳,采用下肢的变化多样来获取观众的欢呼喝彩,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舞蹈中蕴含了该民族气息与人性特点,这就是民族风格的典型体现。在朝鲜族舞蹈的“旋转”过程中,我们则会看到有在高低不同层次上双向外掏与抛洒的动作,这是源于朝鲜族的“稻作文化”,这样的“旋转”不仅表现了族民对耕作的模仿,还体现了对劳动的赞美。同是“旋转”,在三个民族的教学中只要抓住了关键点“风格性”,便能更好的区别开来,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这就是“风格性”教学的魅力。

二、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的审美特征研究 “舞蹈的美感作用,不仅是达欢,还要尽意,不仅是娱人耳

目,还要动人心弦”[2]。在现代生活中,舞蹈已成为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人们对舞蹈的审美要求也提高了一个层次,由感官上的娱乐达欢上升至精神上的触动,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我们把握好了不同角度的“风格性”,它就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美的感受。

1、把握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风格,体会舞蹈形象的“内在美”

“舞蹈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通过连续的人体动作过程、凝练的姿态表情和不断流动变化的队形,结合音乐、舞台艺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3]由此可见,舞蹈动作是塑造与表现舞蹈形象的最根本元素。

在2012年春晚上,舞蹈家杨丽萍和她的舞伴王迪给观众们带来了惊世骇俗的作品《雀之恋》。每次杨丽萍塑造的形象都能让人眼前一亮,个个作品都美得令人窒息。“孔雀”形象并不是她首次塑造,但她总能在动作上寻求新的突破,在这次《雀之恋》的表演中,她和舞伴在犹如“阿凡达”的仙境中舞动,内在美在雌雄孔雀相依相交的画面中自然的流露出来,诠释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赞颂。正因为她把握了这种民间舞蹈的动作风格,且直接的展现出了蕴藏其中的内涵,才会拥有如此成功的美的效果。如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整个晚会的气氛非常喧闹,到了我们这个节目突然静下来,而且是非常非常的静。在丛林里,两只孔雀慢慢靠近,互相被吸引……

这支舞是一气呵成,非常空灵的,和其他节目的热闹、喜庆完全不一样。” 2、把握民族服装的不同风格,感受舞蹈的“形态美”

舞蹈服装包括舞蹈的穿着和装饰,直接反映着我国地域文化的特色,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人文特点以及本民族特有的意识形态,不仅可以塑造真实的舞蹈形象,还可以美化衬托舞姿,在舞蹈中起着深远的影响。

在赏析舞蹈时,我们常以舞者身着的服装风格来判断舞蹈的民族与时代形态。如,维族女性特有的服饰装扮:一头长发小辫上带着花纹的花帕,身着宽袖连衣裙,黑色金丝绒对襟坎肩,还有各式各样的手镯、项链、等装饰。这种独特的服饰风格是维族高傲的民族气质与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岁月传承中形成的文化形态美。又如安徽的代表性民间歌舞花鼓灯,它的服饰则是“女性人物端庄秀美,大多上穿大襟村姑服,下穿灯笼裤,脚穿‘衬子’;男性人物上身穿对襟中装,头扎帕布,腰系彩带,脚穿布鞋,充分体现了人物朴素,健壮和憨厚的性格。”[4]无论是热情洋溢的维族舞蹈还是安徽花鼓灯中的淳朴洒脱、饶有情趣的生活形态,都能通过舞蹈服装的结合完美展现。

3、把握民族民间音乐的不同风格,品味舞蹈的“情感美” 舞蹈离不开音乐,意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的。舞蹈界曾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罗夫也说过:“音乐――

从审美的角度看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从审美的角度看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教学“舞蹈美学就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舞蹈艺术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舞蹈美和舞蹈审美,包括舞蹈美的本质,舞蹈美的特点构成、来源、作用,舞蹈审美意识的本质,表现形态,心理特征,舞蹈审美的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舞蹈审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共同性独特性和多样性。”[1]然而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在舞蹈艺术的众多形式中,民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afvj6ggm11cf865breu5a66i6tmb7010u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