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整理
(到中药学之前的部分,根据老师划的重点整理,至于老师划的是不是重点,大家看着办吧,而且内容不全,纯粹拎一下,仅供参考)
整理by 09级某潘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p1~2
形成: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一部,分为《灵枢》、《素问》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难经—— 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 ——补充《内经》不足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分为《伤寒论》 《金匮要略》——开创辨证论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大法 神农百草经——最早药学专著 ——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 发展: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李东垣:补土派
张子和:攻下派 朱丹溪:滋阴派
温病学派: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
——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与伤寒六经辨证相辅相成,成为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两大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特点: p7~9
整体观念、恒动观点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即是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个认识。概括地说,就是认为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人体本身则又是这一巨大体系的缩影(即人身小天地),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恒动观点含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内容: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 辨证论治: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
阴阳学说: p18 (老师说重点是定义,但曾经考过阴阳之间相互关系的名词解释)
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⑴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称为阴阳相反
⑵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阴阳相成。⑶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 ⑷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
五行学说: p23
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
五行可定义为金木水火土五种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五行学说是前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现象,探求大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考过名解和问答)
8
五行相生规律:促进、助长、滋生的作用——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规律:抑制、约束、削弱的作用——克我与我克,所胜与所不胜
五行制化规律:制化:五行之间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
规律: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五行相乘规律: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多,出现的异常相克的现象。 五行相侮规律: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
脏腑学说: p33(老师说:五脏是重点,其余带着看)
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脏腑内容: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形体官窍:五体、五官、九窍
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 心(君主之官)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有心主血和心主脉两层含义 心主神明
心的系统连属: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与小肠相表里 ? 肺(大臣之官)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肺朝百脉
肺主宣发:排出浊气、输布精微和津液、宣发卫气。肺气向上升腾和向外周布散作用 主肃降:吸入清气、输布精微和津液、清肃异物 。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作用 肺主行水
肺的系统连属: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 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升清 : 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升清是指脾的运化功能特点,以上升为主,是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的。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恒定,也由于脾气的升发,才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
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传输。
运化水液(运化水湿):脾对水液的调节作用。
脾主统血
脾(后天之本)的系统连属: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8
脾的生理特性: 脾宜升则健 脾喜燥恶湿
脾气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 肝(将军之官)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1)调节精神情志
(2)促进消化吸收: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分泌排泄胆汁。
(3)维持气血运行 (4)调节水液代谢
(5)调节生殖功能:调理冲任、调节精室 肝藏血
肝的系统连属:肝主筋,其华在爪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开窍于目 肝胆相表里
肝的生理特性: 1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2.肝为刚脏 ? 肾(先天之本)生理功能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主水液 肾主纳气
肾的系统连属: 肾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 肾在志为恐 肾在液为唾 开窍于耳,司二阴
六腑:(注意与什么五脏互为表里)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胆 ——与肝互为表里
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胃 ——与脾互为表里
1,主收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 ——与心互为表里
1,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大肠 ——与肺互为表里
传化糟粕,并吸收多余的水分。 膀胱 ——与肾互为表里 贮尿,排尿
三焦 ——与心包互为表里
8
3.肝体阴而用阳4 .肝气与春气相通应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名解,高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六种组织器官。从外形看,它们多似腑,但其
生理功能却类似脏,藏精气而不泻。
气血津液:(注意气血津液名解) p48 1.
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如水谷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
后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 肺-----呼吸之清气
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2.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性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性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
3.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之气、呼吸之气等。是指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如心气、肺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中医学的病理观p64 (老师说很重要,主要涉及小题)
一、病因
六淫(每一种应该也都可以出问答题的说)
六淫(名解):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是反常的六气。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1,风:⑴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⑵风性善行而数变 ⑶风为百病之长 ⑷风性主动 2,寒: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⑵寒性凝滞 ⑶寒主吸引 ⑷寒性清澈 3,暑:⑴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⑵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⑶暑气挟湿
8
4,湿:⑴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⑵湿性重浊 ⑶湿性粘滞 ⑷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⑴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⑵燥易伤肺
6,火:⑴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⑵火易扰心神 ⑶火易耗气伤津 ⑷火易生风动血 ⑸火热易致肿疡 疠气
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 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是人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反应
七情致病的特点:1 .与精神刺激有关 2 .直接伤及内脏
3 .影响脏腑气机: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4. 情志变化,影响病情
痰饮:
病因学含义: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质地稠浊者为痰,质地清稀者为饮。
病证含义:水液代谢障碍,停积于某一部位而导致的一类病证的统称。
特点:⑴可随气而行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 ⑵临床症状复杂,分痰证和饮证 ⑶重浊粘滞的特性。
二、基 本 病 机 (我们没上,但是划重点的老师说这很重要,会涉及小题)
概念:
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一、邪正盛衰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