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早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计划,作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的人,并通过深入探讨价值问题,激励学生择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目的,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的评价。 教学难点: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教学热点:怎样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去享受生活、焕发生命、完善自我、服务社会
教学方法:课堂提问与诵读、案例分析、讲授
导入新课:
谈到人生价值,可能有同学想:这么大、这么抽象的题目,怎么讲、怎么听?——我们才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换一个角度,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 资料 “斯芬克司之谜”
相传,古希腊有—个女面狮身的怪兽,名字是斯芬克司。它盘踞在路口,向过往行人提出种种质询,谁若是回答不出。就会被它撕成碎片吞进肚里。 这天,一个名叫俄狄浦斯的外地来的年轻人经过这里,斯芬克司故意难为他给他出了一个很难破解的谜语:“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傍晚用三条腿;而腿最多的时候正是它最软弱的时候?”
俄狄浦斯猜中了这个谜语,于是斯芬克司大叫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俄狄浦斯的答案是这样的: 当人幼年的时候,要用四肢爬行;等长大了,就能站起来用两条腿行走;到了老年,行走不方便,就要加上一条拐杖,因而变成三条腿。幼年是人一生最软弱的时期,所以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人。 由神话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这就牵涉到了人的本质问题。 请同学们也来思考并回答一下:(学生参与,每人写出自己对人的理解)
几千年前,在古希腊阿波罗庙宇上赫然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神谕。名曰“神谕”,实则凝聚了古希腊人的智慧。它是人类要求认识自已,并且掌握自身命运的一种象征。
伴随着关于人生的思考,人又总是会从价值的角度对人怎样生活算是有意义、才算是“值得”的问题加以把握,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因而,弄清人生价值的涵义、内容、评价标准、实现方式等问题,以便指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有人生价值观,乃至对个体人的一生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讲述新课:
一、 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中外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种种描述 1、古代中国思想家们对人本质的述说 (1)性善论
以孟子为代表。孟子认为,人皆有天赋良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智的根源。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也即,人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论,通过后来《三字经》的通俗化而广泛传播。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我国佛教受‘性善论’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佛慈悲”。 (2)性恶论
以荀子为代表。荀子认为,人皆好利恶害,必然要与他人抢夺争斗,导致伤害残杀。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为保障秩序,就要制定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他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将这种观点发挥到了极致。后来就有了一句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3)人性无善无恶论。
代表人为告子。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他认为人性是先天与生俱来的本能即“生之谓性”,人生来的本能为“食色”。“食色,性也”。人性是饮食男女人人都具有的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而后天学习养成的习性为非性。告子把人性无善无恶说比喻为“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如果说人有善恶那也是后天引导的结果,而人性却无所谓善恶。 (4)人性有善有恶说。
最早提出“性有善有恶”的是战国早期的世硕。世硕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两种不同的属性,如同“阴阳”。这种有善有恶的人性,通过后天的引导“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可见,人性的“善恶在所养焉”。两汉以后,大多数哲学家都赞同人性有善有恶说。因此,中国德育史
上先后出现了扬雄“性善恶混说”,二程、朱熹等人“性二元说”,王夫之“性日新说”等等。中国古代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辩大多从伦理角度来进行,这种对人性的透视为人类认识自身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思想遗产。 2、西方世界关于对“人”认识的嬗变
西方世界对于“人”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个过程。柏拉图认为人是长着两条腿没有羽毛的动物。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率先努力把人和动物进行区分。他把人定义为,人是能够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人是理性动物。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对“人”进行深刻的揭示,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政治动物”。柏拉图的这位学生对“人”的认识以及后来出现的“人是理性动物”之说显然比从前要深入得多。但是,到了中世纪,在“上帝创世说”、“上帝造人说”的论点笼罩下,人权被践踏,人性被压抑,至于对人的看法也只能在上帝的羽翼下来规定。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科学家开始把对人自身的认识从虚幻的上帝又拉回到现实中,他们极力讴歌人的理性、精神情感和人自身,提出解放个性、张扬人性,追求物质生活的现世幸福。他们用人本身以及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人性。但是他们对人的本质界定仍然是模糊的。在近代人道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的视野中,人只是自然的人。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对人的解释是:人不过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他的继承者霍布斯认为“自我保存”是人的天性和行为的根本动力,人生目标就是为满足欲望在追求私利的战场上获胜。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集中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爱尔维修提出了著名的“利益”原则。作为一个感觉论者,他认为人皆有自爱之心,人的本性在于趋乐避苦。不过,笛卡尔与他相反,强调“人是有理性的灵魂”。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主张“合理自爱”。在康德看来,人自身确实有使他与万物有别的能力,那就是理性。可见,文艺复兴后,哲学家对人的认识越来越丰富。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曾经影响一大批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如叔本华的“生活意志”;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力量;费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等都是人本主义思潮的具体代表,他们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体现非理性主义色彩。当代西方哲学中,有影响的如以斯金纳主张以科学技术分析来定义人;马斯洛又从动机和需求层次来探索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前对于人的认识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都是唯心主义的人性论;第二,混淆了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模糊了二者的界限;第三,脱离人的社会性,把人性等同于人的生物性或自然属性,有的把人性看成是先验的、精神的人性;第四,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谈人性,其人性只能是抽象的、普遍的人性。
(二)科学认识人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回答
1845年春天马克思首先冲破了种种迷雾,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一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
以用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科学论断主要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
(1).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结构和自然本能。如发达的大脑,直立行走,饿了要吃,渴了要喝,性成熟了要生殖繁衍等。自然本能是人和动物都有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表现为劳动、语言、思维等。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辩证统一的。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受制于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决定着自然属性,从而决定了人的本质。 (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包括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正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着人们,形成人的本质。
(4).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人的本质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关注现实的、具体的人,强调把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历史上变化着的人的本质,是最科学的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社会上流行的“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是错误的。
2、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的剖析
错误观点之一: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食欲、情欲、求生欲等。 这种观点客观上势必导致物欲泛滥,把人引导到吃、喝、玩、乐的歧途上去,使人忽视精神、理想上的建树,对于人们确定科学的世界观 极其有限。 错误观点之二:人的本质是自由。
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那种绝对的、无条件的自由,不要任何法律、道德和纪律约束的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把人的本质视为自由,就是不要任何约束,这种自由是对社会主义法律,道德和纪律的破坏,最终将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泥潭。
错误之三:人的本质是自私
首先,这种观点把人性混同于动物的本能,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不理解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主义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必须从社会属性上看。 其次,这种观点从现实生活中人们都要考虑个人利益的现实出发,推断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即自私则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私有观点,它是指以提取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来维护和发展个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它们的区别具体体现在出发是和实现手段的不同。
第三,这种观点认为自私是永恒的、绝对的,凡人都是自私的,这是普遍规律。
(三)、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涉及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问题。
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与人生观在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和社会作用三方面是不同的,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不能以世界观代替人生观。
人生观受制于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对人生的理想、态度、人生道路等问题的基本看法。世界观对人生观的形成以及发展方向都有指导意义。人生观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对世界观有积极的反作用。人生观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对世界的看法,具有科学人生观的人能自觉地接受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为什么活着? 从放牛娃说起
每个人都是有目的的生活的,无论其层次的高低。
一个现场采访乡村放牛娃的电视节目中的对话 记 者:“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 放牛娃:“让牛长大!”
记 者:“那牛长大以后呢?” 放牛娃:“卖钱,盖房子。”
记 者:“有了房子又做什么?” 放牛娃: “娶媳妇,生娃。” 记 者:“生了娃呢?”
放牛娃:“让他也来放牛呗!”
(一)人生目的的涵义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1.人生目的的形成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回答人活着为了什么?
“人,为什么活着”这一课题的答案比较丰富,这里仅提出五点供大家参考: (1)为了生存得更好。通过劳动,人由低等动物演变、发展为有意识、有智慧、有创造性才能的高级动物。但是人仍然具有自然属性,人类的劳动成果不可避免地要满足人自身基本的物质需求。又因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不仅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追求,这种追求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前进。而在一个文明和进步的社会中的人的努力,必然会带来高质量的生活。
(2)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必然具有一定的属性和规定性,也就是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种责任与一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例如,你是大学生,就要担负起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你是教师,就要有教师的使命感??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可能会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不能忘记自
思修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