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6.认为知识来源于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或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人的头脑像一台电影放映机,儿童是带着一个内在的胶卷库来到世界的,这属于( C )
A.经验论 B.儿童中心论 C.唯理论 D.实质教育论
17.( A )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洛克
18.认为教育就是对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提出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持这种观点的是( C )
A.柏拉图 B.华生 C.杜威 D.康德
19.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 D ) A.交往活动 B.教育活动 C.课堂活动 D.认识活动
2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认识世界。这就是( D ) A.有领导的认识 B.认识的教育性 C.认识的交往性 D.认识的间接性
21.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 A ) A.社会性 B.职业性 C.群体性 D.主体性
2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率先明确提出该观点的是( B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陶行知 D.凯洛夫
23.区别一般认识过程,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 D )的指导下进行的。 A.教育方针 B.教育策略 C.学校 D.教师 24.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这就是( C ) A.教育方针 B.教育策略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25.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这就是( D ) A.直接经验 B.个人经验 C.实践经验 D.间接经验 26.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 A )
A.直接经验 B.个人实践 C.教师教学 D.社会阅历
27.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 B )的高低。 A.接受能力 B.智力水平 C.理解能力 D.应变能力
28.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 C ) A.客观性 B.事实性 C.主体能动性 D.必然性 29.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 D )的结果。
A.成熟 B.环境变化 C.青春断乳期 D.教师主导
30.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这是( C ) A.接受式学习 B.指导性学习 C.探究式学习 D.开放式学习 31.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2.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的是( C ) A.检查知识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3.研究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 D ) A.教师尽快成熟 B.学生更容易升学 C.培养教学名师 D.教学达到艺术水平
3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在教学中应( D )
A.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教学 C.因材施教 D.启发性教学
35.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 A )的要求。
A.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6.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指的是( B ) A.教学模式 B.教学策略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37.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 C ) A.师生沟通 B.校园文化 C.学生发展 D.校园环境 38.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现代教学策略的( C )
A.追求目标 B.理论思路 C.核心问题 D.前提条件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就是( B )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A.教学原则 B.教学方法 C.教学机制 D.教育体制
2.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 A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读书指导法
3.教师向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和概括科学的结构的过程的教学方法是( C ) 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话
4.在上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准备好谈话的问题和顺序以及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这是哪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D ) A.演示法 B.练习法 C.讨论法 D.谈话法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是( B ) A.参观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谈话法 6.读书指导法属于( A )的教学方法。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引导探究为主 7.参观法属于( B )教学方法。
A.以引导探究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8.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B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习作业法
9.教学方法的特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指的是( B )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0.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这是( C )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这是( A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2.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的教学方法是( D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 D )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4.现代教学提倡以( A )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A.系统 B.整体 C.发展 D.变化
15.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的是( C ) 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16.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著名教育家是( B ) 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 D.陶行知 17.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 C )
A.唐代 B.民初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
18.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是( B ) A.特朗普制 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19.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这是( C )
A.特朗普制 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20.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 )
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D.分组教学
21.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通过个别教学进行,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这是( D ) A.分组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队教学 D.文纳特卡制 22.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 C )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23.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提出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 A )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A.20分钟 B.3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4.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 B )
A.道尔顿 B.柏克赫斯特 C.贝尔 D.文纳特卡
25.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这是( C )
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特朗普制 D.文纳特卡制
26.( A )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A.分组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队教学 D.文纳特卡制
27.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这是( C ) 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小队教学 D.合作教学
28.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这是( D )的观点。 A.班级教学理论 B.分组教学理论 C.小队教学理论 D.合作学习理论
29.当前,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 ) 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小队教学 D.合作教学
30.把课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这是根据( B )来划分。 A.教学方法 B.教学任务 C.教学效果 D.教学过程
31.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这就是( C ) A.课的类型 B.课的程序 C.课的结构 D.课的步骤 32.( B )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测验
33.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和( D )三个阶段。 A.“明” B.“通” C.“练” D.“化”
34.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就是( D ) A.教学过程 B.教学任务 C.教学形式 D.教学评价
35.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这说明教学评价具有( B )的功能。
A.诊断教学问题 B.提供反馈信息 C.调控教学方向 D.检验教学效果
36.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指的是( A )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7.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 B )和绝对性评价。 A.总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8.通过所谓的摸底考试,从而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这实际上是( C )
A.客观性评价 B.整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9.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指的是( D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指导性原则
40.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这是( A )的特点。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D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2.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D )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3.“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是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的 ( B )A.赞可夫 B.马卡连柯 C.苏霍姆林斯基 D.加里宁 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 D )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B ) A.实践锻炼教育法 B.榜样示范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教育法 6.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C )
A.前者就是后者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7.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 D )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教学 8.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 A )
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教学 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C )
A.品德判断 B.品德认识 C.品德知识 D.品德情感 10.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D )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的教育 C.道德品质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1.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D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3.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D )
A.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4.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A.教学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过著名德育原则是( B )
A.社会化活动原则 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C.自然后果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1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 C )的成功教育经验。 A.乌申斯基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17.通过操行评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法属于( B )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 D.陶冶教育法 18.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C ) A.集体主义教育 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劳动教育 19.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品质教育、法纪品质教育和( D )
A.劳动教育 B.理想教育 C.人生观教育 D.道德品质教育 20.遗传素质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 B )
A.现实性 B.可能性 C.内在动力 D.生理成熟性 21.对人的品德发展起根本性影响作用的因素是( D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生产方式
22.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D ) A.自我教育 B.学校教育 C.品德情感 D.活动和交往 23.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 C )
A.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B.智力水平之闭的矛盾 C.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身心水平之间的矛盾 24.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 A ) A.基本要求 B.具体程序 C.具体方法 D.实施途径 25.《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 D )
A.知行统一原则 B.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26.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称为( C ) A.语言说理法 B.品德评定法 C.形象感染法 D.实际训练法 27.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德育方法属于( C )
A.语言说理法 B.形象感染 C.实际训练法 D.品德评价法
28.学校德育在人的品德发展中起( A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辅助作 D.动力作用 1.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D ) A.社会性 B.历史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2.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这是( B )
A.德育内容 B.德育目标 C.德育过程 D.德育方法 3.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A )
A.德育目标 B.德育原则 C.德育过程 D.德育内容
4.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 B ) A.德育客体 B.德育主体 C.德育载体 D.德育内容
5.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这是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C )
A.德育主体 B.德育客体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6.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 D ) A.德育主体和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德育客体和德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 A ) A.道德认识 B.道德方法 C.道德意志 D.道德品质 8.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D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因此,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C ) A.物色品德高尚的教育者 B.选择良好的德育内容
C.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D.开展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10.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 B ) A.德育方法 B.德育原则 C.德育途径 D.德育行为
11.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 C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2.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这是( A )
A.品德评价法 B.品德修养指导法 C.实际锻炼法 D.说理教育法
13.既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的是( B ) A.社会实践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4.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 C )
A.社会主义方向性 B.全民性和民主性 C.变革性 D.开放性
15.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 D )进行了实验。
A.阶段连续说 B.结构迁移说 C.层次递进说 D.螺旋循环说
16.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 A )的基本教育原则。 A.马卡连柯 B.舒尔茨 C.苏霍姆林斯基 D.蔡元培 17.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D )
A.劳动教育 B.纪律教育 C.道德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8.认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这是( B )的观点。
A.苏霍姆林斯基 B.马卡连柯 C.华生 D.裴斯泰洛齐
1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D )
A.道德原则 B.道德方法 C.德育过程 D.道德信念
20.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思想的是( C )
A.马卡连柯 B.涂尔干 C.苏霍姆林斯基 D.杜威
21.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于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D )一书中。 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普通教育学》 D.《道德教育论》 22.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 B ) A.合作精神 B.意志自由 C.同情心 D.正义感
23.杜威有关道德原理和道德教育的专著很多,其中比较集中地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是( B ) A.《道德教育论》 B.《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C.《学校与社会》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4.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因而价值是相对的,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 A )为标准。 A.社会利益 B.个人利益 C.学校利益 D.团体利益 2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 C )
A.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 C.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D.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