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地理标志乌鬃鹅
概述:乌鬃鹅是广东省优良地方鹅种之一,原产地是清远市,属于小型鹅种的乌鬃鹅,1977年以“清远乌鬃鹅”之名开始销售,可喜是在2007年12月2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公告。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自即日起对清远乌鬃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下面,我们来了解下这一优良的地方品种。 乌鬃鹅是广东省优良地方鹅种之一,原产地是清远市,属于小型鹅种的乌鬃鹅,1977年以“清远乌鬃鹅”之名开始销售,可喜是在2007年12月2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公告。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自即日起对清远乌鬃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下面,我们来了解下这一优良的地方品种。
一、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乌鬃鹅饲养历史悠久。据南宋建炎三年(1129)始修而成书于明、1921年再版的《清远县志》记载:“邑中养鹅共亦十余寮,近来运输省垣不少”,说明自宋代起乌鬃鹅就广为当地群众饲养,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20世纪80年代原产地乌鬃鹅平均年存栏种鹅约15万只,年饲养量250多万只。2006年原产地的种鹅存栏量有大幅度的下降,清远市的清城区、清新县存栏种鹅约3万只,肇庆市的鼎湖区、四会市存栏种鹅约6.7万只。
二、品种特征
体型紧凑,头小、颈细、腿矮。公鹅体型较大、呈榄核型;母鹅呈楔形。羽毛大部分呈乌棕色,从头顶部到**后颈椎有一条鬃状黑褐色羽毛带。颈部两侧的羽毛为白色,翼羽、肩羽、背羽和尾羽为黑色,羽毛末端有明显的棕褐色银边。胸羽灰白色或灰色,腹羽灰白色或白色。在背部两边有一条起自肩部直至尾根的2厘米宽的白色羽毛带,在尾翼间未
被覆盖部分呈现白色圈带。青年鹅的各部位羽毛颜色比成年鹅较深。喙、肉瘤、胫、蹼均为黑色,虹彩棕色。
三、生产性能
成年公鹅体重可达3~3.5公斤,母鹅体重可达2.5~3公斤。母鹅开产日龄为140天左右,母鹅有很强的就巢性,一年分4~5个产蛋期。年产蛋29.6枚,蛋重为144.5克,蛋形指数1.5,蛋壳浅褐色。屠宰测定:半净膛公鹅为88.8%,母鹅为87.5%;全净膛公鹅为77.9%,母鹅为78.1%。公母配种比例1:8―10,种蛋受精率约88%。
乌鬃鹅属于食草的经济水禽类,肌胃与盲肠均很发达,善食青草、青菜,耐粗饲,易育肥,出肉率高,饲料报酬高。经屠宰后鹅胴体骨细、肉嫩多汁,营养成分丰富,蛋白质含量约17%~22%,每100克鹅肉热能达到0.71~0.84兆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占总脂肪量的70%以上,
溶点低,质量好。可加工成罐头、熟制品等。活鹅销往港澳地区,很受欢迎。鹅羽绒、羽毛轻松柔软,富有弹性,可加工成羽绒制品。
四、产区简介
乌鬃鹅原产地为广东省清远市北江两岸的江口、源潭、洲心、附城等10个乡镇,中心产区为清远市清新县。清远市地处广东省中北部,毗邻珠江三角洲。年平均气温20℃,**气温29℃,**气温2℃;无霜期330天以上。年降水量20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1600~1900h,雨水充沛,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产区池塘河渠众多、水草繁茂,具有养鹅的良好自然条件,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五、品种利用
乌鬃鹅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保护名录》。目前尚未开展乌鬃鹅的系统选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养殖场利用原产地乌鬃鹅与马冈鹅等其他品种鹅杂交利用,其
品质略逊于纯种乌鬃鹅,但具有早熟、适应性强、育肥性能好等优点,目前已逐渐为养殖户所接受。
六、养殖注意事项 1、雏鹅
出壳后的雏鹅头5天喂小鹅料拌米饭,6~15天喂小鹅料拌开口谷,15~35天喂大鹅料拌谷,36天后至出栏前喂稻谷。乌鬃鹅的育雏期天热时为7天,天冷时为10~20天,从雏鹅离开育雏室开始放牧至圈养育肥前,天天放牧较佳,为期约60天,然后圈养育肥14~20天。鹅苗出壳后至开口前要注射小鹅瘟疫苗,10~15天要注射禽流感疫苗;每隔20天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水浸谷喂鹅一次,栏舍每天应清洗一次,每周消毒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