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I型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猪伪狂犬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猪伪狂犬病的诊断、监测、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与控制。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饲养、加工、经营猪及其产品,以及从事相关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本病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除无尾猿外)均可感染,猪、牛、羊、犬、猫等易感。本病寒冷季节多发。病猪是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猪和康复猪可以长期带毒。病毒在猪群中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2.2 临床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3~6天。
母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常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等症状。青年母猪和空怀母猪常出现返情而屡配不孕或不发情;公猪常出现睾丸肿胀、萎缩、性功能下降、失去种用能力;新生仔猪大量死亡,15日龄内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发病20~30%,死亡率为10~20%。育肥猪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增重滞缓。 2.3 病理变化
大体剖检特征不明显,剖检脑膜瘀血、出血。病理组织学呈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2.4 实验室诊断 2.4.1病原学诊断
2.4.1.1病毒分离鉴定(见 GB/T 18641—2002) 2.4.1.2聚合酶链式反应诊断(见GB/T 18641—2002)
2.4.1.3 动物接种:采取病猪扁桃体、嗅球、脑桥和肺脏,用生理盐水或PBS液(磷酸盐缓冲液)制成10%悬液,反复冻融3次后离心取上清液接种于家兔皮下或者小鼠脑内,(用于接种的家兔和小白鼠必须事先用ELISA检测伪狂犬病病毒抗体阴性者才能使用)家兔经2~5天或者小鼠经2~10天发病死亡,死亡前注射部位出现奇痒和四肢麻痹。家兔发病时先用舌舔接种部位,以后用力撕咬接种部位,使接种部位被撕咬伤、鲜红、出血,持续4~6小时,病兔衰竭,痉挛,呼吸困难而死亡。小鼠不如家兔敏感,但明显表现兴奋不安,神经症状,奇痒和四肢麻痹而死亡。
2.4.2 血清学诊断
2.4.2.1 微量病毒中和试验(见GB/T 18641-2002) 2.4.2.2 鉴别ELISA(见GB/T 18641-2002) 2.5 结果判定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病原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
2.5.1 符合2.4.1.1或2.4.1.2或2.4.2.1或2.4.2.2阳性的,判定为病猪。
2.5.2 2.4.2.2可疑结果的,按2.4.1之一或2.4.2.1所规定的方法进行确诊,阳性的判定为病猪。 3 疫情报告
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者怀疑本病的动物,都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并确认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4 疫情处理
4.1 发现疑似疫情,畜主应立即限制动物移动,并对疑似患病动物进行隔离。
4.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开展实验室诊断。确诊后,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按下列要求处理:
4.2.1 扑杀 对病猪全部扑杀。
4.2.2 隔离
对受威胁的猪群(病猪的同群猪)实施隔离。
4.2.3 无害化处理
患病猪及其产品按照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
4.2.4 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对同群猪进行检测。 4.2.5紧急免疫接种
对同群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4.2.6 消毒
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