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来务工子女就学情况的调查
——以常州市金坛区茅麓小学为例
扬州大学小教1601 张煜
近几年来,常州市金坛区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已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
2024年1月,我来到了茅山脚下的老区学校——常州市金坛区茅麓小学,对该校的外来务工子女就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全校246名小学生,外来工子女167人,超过了学校总人数的67.8%。
该校167名外来务工子女中有25名学生来自福建,有34名学生来自云南,有22名学生来自安徽,有36名学生来自苏北,有37名学生来自湖南、湖北,有13名学生来自江西。他们的父母主要从事服装、有机农业、乡村旅游等工作。
重教受教上的差异。很多外来人员家庭想节省上学费用而不送子女上幼儿园。据调查统计,该校的167位外来务工子女有60多位学生没有上过幼儿园,也就是说,该校30%以上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学前教育是一片空白。许多外来人员家庭父母整体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该校在周末进行了免费艺术培训,但很多家长没能让孩子来接受学习,据统计该校共有59人未参加培训,其中外来务工子女有37人,占62.7%;父母为生计所迫,很少有时间去督促子女的学习,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外来务工子女由于转学、教材和学制不统一、学习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所以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据统计,全校167名外来务工子女中,绝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处于中下水平。
经济生活上的差异。据了解,在该校167名外来务工子女中,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是在个人小作坊或建筑工地上劳动,少数家长在家务农,甚至没有工作。只有极个别的家庭父母工作稳定且经济收入尚可。据统计,全校167名外来务工子女中有38人未交书杂费,但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衣着朴素、勤劳肯干、省吃俭用,不与本地学生比较吃穿,因此生活自理能力较强。
心理引导上的差异。由于贫富差距、环境影响等因素,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素质不容乐观。他们随父母长期四处闯荡,生活在租住的廉价房屋里,在本地的
第 1 页 共 4 页
社会交往较少,无知心朋友,心理封闭,与人缺少沟通和交流。学生只能选择一些不正当的活动方式,譬如看不健康书刊,进游戏厅、网吧,称兄道弟、拉帮结派等,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的父母怕子女被本地学生欺负和瞧不起,教育孩子不要怕本地学生、对本地学生一定要强硬、先给他一个下马威等等,这些教育都不利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有个别学生对当地的生活不适应,对本地学生优裕的家庭生活产生了心理不平衡或心理扭曲。
生涯规划上的差异。由于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的流动性较大,一年可能换几次住处,甚至是几所学校,这就让他们在思想情绪上就有一定波折,有不少学生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有的学生连小学都不能坚持念完,就在本地胡乱地找个工作。部分成绩较差的外来务工子女缺乏人生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成绩较好的外来务工子女总的说来也没有本地生学习刻苦努力,目光短浅,往往缺少一种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
孔子强调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为了有的放矢地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教育,更好地与外来务工子女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当地的生活,首先得对外来务工子女有所熟悉。我根据他们在金坛生活的时间长短及对当地生活的适应情况,将该校的外来务工子女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初来乍到、不知所从型。外来人员子女在本地学校就读,由于讲话口音、穿着打扮、风俗习惯、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上学环境变化、经济条件差距等因素,势必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还会因此产生自卑或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
逐渐适应、慢慢进步型。有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刚来本地时往往也表现得不知所措,但他们能逐渐适应本地生活,很快就与本地学生融合在一起,渐渐地适应了本地的学习方式,成绩也逐步赶上了本地学生。
外地的“本地”学生型。这些学生是指跟随父母在金坛生活多年,对本地的生活已经非常熟悉,除了户口不在本地以外,俨然是一个地道的本地学生,这些学生对本地的学习、生活有很强的眷恋感,对金坛有着很深的感情。
经过调查,我发现,不少流动人口家庭生活相当贫困,其子女处在失学的边缘。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不应有的心理压力,这样极其容易造成问题学生。根据相关规定,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酌情减免费用,保障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公平对待流动人口子女,有效地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又
第 2 页 共 4 页
为今后社会稳定打好教育基础。该校本着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困贫困而失学的原则,通过多方努力,对贫困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减免部分费用,保证使每一个想到校学习的流动人口子女不因家庭贫困而上不了学。
做好流动人口子女一个月的适应期教育。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语言、人际交往方面的原因,明显跟不上日常的教学进度。在调查中,我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较差,刚到校常会出现违纪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校方特别强化流动人口子女的常规训练。在学校里形成“红领巾”监督网,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融入到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考评机制中去,及时找出成绩与差距,使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行为规范能从“他律”逐步转向“自律”,从而达到自信、自律、自强。
学校和教师做到公平、公正,不歧视外来务工子女,不偏袒本地学生。对外来务工子女以诚相待,经常以谈心、座谈等形式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多表扬外来务工子女的点滴进步,表扬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给予必要的帮助和疏导,经常鼓励外来务工子女参加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对班级、学校及第二故乡的感情。让外来务工子女把老师视为生活上知心朋友,学习上的尊敬师长,想家时的倾吐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实行真正平等的教育,在对待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做到五多:学习多补习,经济多援助,生活多关心,交往多交流,评比多鼓励。
该校在每一个节日来临前,为减少外来务工子女的思乡之苦,班级为外来务工子女举办一些文艺节目;平时也经常召开与外来务工子女有关的、能激发外来务工子女热情的活动。对于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该校发动本地学生,每人捐献出自己家中的优秀书刊,放到班级的图书角上,以供外来务工子女阅读。特别是在课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于外来务工子女。该校要求各校在组织课余活动时,应对外来务工子女一视同仁,让外来务工子女也能有选择地参加书法、美术、舞蹈等双休日兴趣小组;组织开展有益的社区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同时我还了解到,该校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强化各项服务措施,做到教育、管理、服务并重,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教育形式上力求推陈出新,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年龄、心理和成长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诸如“文明监督岗”、“环保小卫士”、“争当家庭道德规范宣传员”、“手拉手,献爱心”、“雏鹰行动”等活
第 3 页 共 4 页
动,促使外来务工子女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这样能使外来务工子女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也使外来人员得以安心工作,支援本地的建设。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