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析音乐教育的功利性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析音乐教育的功利性

作者:周川

来源:《艺术评鉴》2024年第22期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瞩目成就,但是从本质上并没有摆脱功利性思想的束缚。如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片面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持久性和集体性的规划等等。因此,音乐教育常常被作为达到某种功利性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却忽视和削弱了教育对于“育人”的终极诉求和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上的错位令音乐教育在理论建构和实践方面逐渐走入了误区,而问题的根源主要就在于对音乐教育功利性的认知上。本文致力于探究音乐教育功利性的本质和对教育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力求挖掘音乐教育的本真价值,以构建正确的功利意识,消除和化解人們对于音乐教育功利性盲目和片面的理解,期望对于健全音乐教育理论,重塑音乐教育价值取向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 ; 功利性 ;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22-0082-04

在20世纪初期,我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由“音乐美育”到“音乐审美教育”再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审美教育”这一思想。如今,这一思想已成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主流。然而在纯粹的审美教育之外,音乐教育正逐步向着音乐的非本体价值倾斜——在发展和壮大的同时过于强调其社会功能和工具价值,这种现象表明音乐教育中必定带有偏向实用主义的功利性色彩。 一、何为功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趋利避害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亦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保证,然而如今我们却常常谈“利”色变,将“功利”与“自利”混为一谈,并将它和“原则”相互对立,从而把“功利”贬斥为一种短视且不道德的思想或行为。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onh Stuart Mill,1806-1873)将功利的核心概括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是建立在人类趋乐避苦的本性和自我利益追求的基础之上,它对任何人类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时候都要衡量该行为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当事人的幸福。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作出了有损长远和大局利益的事——就像故事“狼来了”中为了开心而愚弄他人,导致信誉降低蒙受损失一样,都违背了功利主义的原则。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音乐教育本身就具有功利性。当今社会高效快速的发展模式很难使人们再去关注音乐教育本身和人的自我发展,而是将目光集中在对人和音乐的功利性需求上面,这使得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忽略接受教育主体——学生,从而也令人们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动机上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二、传统音乐教育之功利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以培养“人”为最终目的,因此与其他社会活动有明显的差异性。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普遍具有伦理性和政治性等基本特征,由此而延伸出来的审美性与功利性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鲜明特点。

教育的审美功能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教育家们所关注的焦点。早在西周年间,音乐、歌舞等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周公制礼作乐诞生了周朝的礼乐文化,孔子对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礼乐相济”的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从教育内容方面来看,当时的“六艺”与后来的“六经”都包含《诗》《书》《礼》《乐》四部分的内容并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即便是在刻板的科举考试中也能体现出这一点,特别是自唐朝以来,科举考试中增加了“诗赋”这一内容,从此以后那些具有闲情逸致、能够陶冶性情的诗词歌赋成为了读书人必备的文化知识。[4] 到了近代,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学者逐年增加,但仍然有关注审美层面的有识之士。蔡元培先生可谓是推动中国音乐美育发展的第一人,他不但汲取了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同时又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礼乐文化内涵,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先生认为,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使人态度端正、遵守规则、崇尚美德,美育思想应当体现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历代以来的书法雕刻、文学作品、建筑工艺,无不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审美教育可以说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功利性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没落,但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却在逐渐衰退。在追求科技与知识的洪流中,音乐美育慢慢被忽视,审美教育被限定在狭隘的艺术教育范畴里面,在音乐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画上等号。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因为美育的缺失而产生的弊端也开始浮出水面。诸如大众审美水准趋于下滑;德育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面临巨大的阻力;人格心理的扭曲和畸形等等。因此,我们更应当借鉴传统教育中的精华,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谐发展。

三、近代“审美教育”体系下的音乐教育

在20世纪初,音乐美育就与德育息息相关。教育学者在了解二者在教育目的上有所差异的基础上,将音乐美育用做辅助德育的一种方法,并将美育作为发展德育的重要手段。这不仅体现了席勒在他的美育学说中提出的“以审美教育来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并试图以此来提升

和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的主张,也能够体现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以乐教辅助和完善德育的传统礼教思想。

蔡元培把中国古代的礼乐思想与西方的音乐美育理论相互融合,提出“礼为德育、乐为美育”的教育主张。然而从本质上讲,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根本目的是为政治服务的,“乐”在本质上其实是“礼”附属品,所以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和近代西方音乐美育思想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蔡元培将二者合二为一,实际是为了推行其音乐美育理论的实践而对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一种全新解读。这既可以看出他意图将西方音乐美育理论加以中国化的愿景,也可以体现出他为使国人接受中西结合后的美育理论的良苦用心。蔡元培曾经提出“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的教育观念,期望将美育和德育相互结合。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基础正是“五四”运动期间“公民道德教育与美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及我国“以德为美”的传统音乐教育价值观。

早在“学堂乐歌”时期,“音乐启民”的音乐教育思想就已经诞生。在“音乐启民”浪潮中,乐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当时的社会意识还具有较为强烈的功利性目的。这一方面来自于人们对于学习音乐的盲目态度与有限认知;另一方面人们以音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理想实现的手段有关。在当时看来音乐美育的意识并不明显,其目的主要还是服务于音乐的教化功能。在20年代末人们逐渐意识到音乐自身的美,音乐教育的中心开始转向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虽然音乐教育的概念依然是以美育来辅助德育,但是已经出现了对纯粹的美感教育的认识,在辅助德育的同时,也承认了它的独立性。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们对音乐美感的关注第一次超越了对教化功能的关注,“以音乐美化人生”的思潮开始萌芽。由此便产生了“审美诉求”与“精神教育”二者并行的音乐教育理念。由此可见,我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的特征是“修身治世”,这不但是对儒家“修齐治平”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是我国在历史动荡和文化转型时期的现实需求。 在对于我国古代历朝的时代特点和对不同传统文化思想的流派的探讨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教育和历史文化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国两千年前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儒家乐教为根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为统治者服务。但与此同时,孔子“礼乐合一”“尽善尽美”的美育观念也是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特点。墨家所主张的“非乐”思想第一次把音乐的功用性与审美性相互关联,从人民的角度来挖掘音乐教育的功能与作用。道家则对音乐的娱乐性和审美性做出了肯定,不但要求音乐脱离礼乐制度的束缚,还提倡合乎人性与自然的音乐。这些看起来非常久远的思想与主张却成为了近代音乐教育所要表达的功利价值的基础。 四、当下音乐教育功利性的特点

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和社会阶段,人们对于音乐教育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功利性需求跟功利性目标,因此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当中,“音乐美育”的思想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解释,这与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社会文艺政策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浅析音乐教育的功利性

浅析音乐教育的功利性作者:周川来源:《艺术评鉴》2024年第22期摘要:近些年,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瞩目成就,但是从本质上并没有摆脱功利性思想的束缚。如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片面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持久性和集体性的规划等等。因此,音乐教育常常被作为达到某种功利性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却忽视和削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9m6192aen721et5ixox47ty70kcsx0050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