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综述
2016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出台,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接下来在8月3日,根据培育工作通知的要求,《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出台,引起了学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响应。
一 特色小镇提出背景
“特色小镇”的提出与“新型城镇化”战略颇有渊源。“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相关的文件中。党的十八大对其内涵做了高度概括,并指明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方向。随后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4)深入详细地阐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2013)。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小城镇的发展尤其受到关注。而我国现有的小城镇大多数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产业投资在不断地下降,要推进经济的转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中央提出来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说到底就是人才的创业,人才的创新。要创业、创新总得搭建条件,要有资金的支撑,要有一块地方、有个政策,所以我们把特色小镇的建设放在经济的转型升级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特色小镇”应运而生。2014年10月浙江省省长李强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
从创建程序上看,特色小镇采用“宽进严定”的创建方式推进,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等程序在全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的培育创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经济社会功能和文化素养的特色小镇。2015年6月4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
精选
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2016年1月29日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正式出炉,42个小镇入围第二批名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浙江特色小镇从提出设想到落实推进,引发了社会、媒体、专家、学者等的广泛关注。
2016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出面组织了一场特色小镇的专题发布会,浙江、贵州两省特色小镇具体负责人谈了相关经验,浙江、贵州被视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地区,伴随中央的肯定与推广,特色小镇迅速推广,多地开花。
各地经济背景迥异,特色小镇在不同省份、地方也有不同的模式和界定方式,今年8月份,中央要求各省上报首批特色小镇推荐名单,32个省市区共计159个名额。最终,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得出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二 特色小镇概念界定、内涵及特征
1.特色小镇概念界定及内涵
目前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浙江省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参照其对于特色小镇界定的概念特征,可总结为:
(1)相对独立于市区,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2)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3.特色小镇原则上3 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 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 级以上景区。以上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了目前国家关于特色小镇的一般要求。
2. 特色小镇的内涵
特色小镇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组织、机构与人员,形成的具有特色与文化氛围的现代化群落。确切地说,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它虽然独立于市区,但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单元;特色小镇也不是地域开发过程中的“区”,有别于工业园区、旅游园区等概念;特色小镇更不是简单的“加”,单纯的产业或者功能叠加,并不是特色小镇的本质。特色小镇是以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基础,来打
精选
造具有特色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此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
从特征内涵上看,特色小镇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总的来说,特色小镇不是“镇”也非“大拼盘”,而是发展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特色小镇的核心是产业,形态是小镇。
3. 特色小镇的特征
特色小镇是一个空间载体,其必须具备四个特性:第一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因为其核心是产业;第二要有文化内涵;第三要有旅游功能;第四要有社区的成分。
(1)特色小镇可以是城市的一个街区,捆绑在城市里。因为把它定位在产业的空间上,所以可以放在城市里面。
(2)特色小镇也可以放在城市周边,像云栖小镇。
(3)特色小镇可以放在小城镇的边缘,甚至还可以放在农村区域、城镇之外。比方说一些传统产业,像龙泉的青瓷小镇,它是在山沟里面的,跟城镇一点关系都没有。
特色小镇不是特色小城镇,更不是一个概念的等同。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特色小镇就是为产业服务的,它不是为人的居住而服务的。 (2)特色小镇不是一个产业园区,而是内在的企业协同创新,即同类的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一个企业社群,这是我们的一个观点。原来的开发区都是很多产业结合在一起,所以它很难推动要素的升级。特色小镇就是一个产业,甚至是一个企业,把它的产业链拉动,让它用人才来升级。比方说,沃尔沃汽车小镇是我们最早谋划的,沃尔沃汽车在台州有一千亩地,搞了一个40万辆的汽车生产基地,我们跟他讲你要谋划一个小镇,再给你一千亩地,由于你的汽车生产的好,可以增加体验、做旅游,因为工业旅游现在发展得很快。这样通过产业延伸,才形成了一个生产、生活、生态一体,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一个空间载体,而并不是把所有产业都装进去的一个东西。
(3)特色小镇不是政府大包干的东西,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的,空间边界明确的一个创新空间、一个创业空间。在特色小镇谋划的过程
精选
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投资主体必须是一个,这个投资主体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民间的。
三 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惠宁,2005)。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 ,1998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Stamer,2002)、创新环境角度(Lundva11,2009)、经济增长角度(Martin &Ottaviano,1999),资本市场角度(阮建青等,2011)等来分析产业集群。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后来的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
从特色小镇的特点来看,正是基于某一特色产业的优势才得以推进实施,它的理论基石是产业集群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小镇往往是通过一个主导产业,一家大型企业为载体。从本质上说,产业集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提供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解释。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与卫星城镇建设也有类似之处。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卫星城镇的发展同时与增长极理论息息相关。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并非都在均衡条件下均衡地发挥作用,增长并非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现在不同的部门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而这些增长极体现在卫星城镇中,就是其中心城市所在。
但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后期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由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一般距离较远,很多外围小城镇最后由于要素流动受限,变成了“空城”。与之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处于近郊,距离城市中心近,有效地避免了“空城”现象。但是卫星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给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思路与视角。
精选
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四 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目前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市民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等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些些大战略的“保驾护航”。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贯彻落实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小镇必须定位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也就是聚焦支撑区域长远发展的主导和新兴产业,以及历史经典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推动供给能力的提升,通过发展载体的升级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再创优势。要坚持企业主体,以企业化投资主体主导规划建设,政府主要做好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服务工作。要抓好空间布局,每个小镇聚焦一个产业,规划面积合理控制。要强化项目组合,围绕一个产业做好项目组合,包括一、二、三产项目的组合,生产、生活、生态项目的组合,并彰显文化内涵、创造旅游功能。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