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论基督教的原罪观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基督教的原罪观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广编三班 2011300335 伍孟寒

内容摘要:在历史的潮流中,宗教意识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中间或有流血,时代的声音是:顺应历史潮流,要么湮灭,要么自我修正。路德新教的出现将原本一人独大的原罪观一分为二,进而间接推动了君主立宪制的发生。可以说,公元十六世纪的一种意识改变,影响了整个时代的命运。罗马天主教的原罪观仍旧是君权神授的理论支撑,路德新教又喊出了“每个人天生都是无辜的”的口号。基督教的原罪观在这一个时代发生转折,一分为二。

关键词:基督教、原罪观、罗马天主教、路德新教、君权神授、君主立宪。

正文

一、基督教原罪观的出现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信徒众多,宗教版图也是遍布全球。几乎每个语种都有各自的《圣经》译本,每个语种的翻译者也都是呕心沥血,期望达到“信、雅、达”的层次,虽说随着翻译与传播,很多版本的译文与原文发生了些许变化,可基督教的支撑理论之一——原罪观,还是没有发生改变。可以说,原罪观支撑着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承。

而据资料显示(我并没有通读《圣经》),《圣经》中并没有直接提到“original sin”或者“原罪”这个词语,而是后世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的论作中开始大量强调的。而《圣经》的原文中只是提到“上帝对亚当说:‘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张楚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市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纪》3:16)”

那么,在一部经典中并没有提到的概念,为何会如此大肆流行并成为基督教的支撑理论呢。我个人愚见,应该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宗教教皇的私心而得来的。《圣经》中将人的罪一分为二,一为原罪,就是始祖的罪与恶根;二为本罪,即每个人人生中所犯下的罪行。

在基督教最初发展的几年内,一直被古罗马视为异教。信封基督教的教徒们在这一时期备受迫害。人们熟知的古罗马斗兽场内,除了无数野兽和角斗士丧命,也有很多基督教徒在此殉教。虽然没有历史证据显示确实曾有基督徒在此殉教。[1]但众多学者根据留下的历史史料和遗迹,大多认为曾经确有基督徒在罗马斗兽场内殉教。

在基督徒们认为荒芜的日子无穷无尽的时候,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突然发生了。君士坦丁大帝,当时西方世界最有权势的人,在戎马一生的弥留之际,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也就是说,当时罗马帝国的最上位者受洗了,并在日记中虔诚祈祷,希望能回归到上帝的荣光之中。

[1]

百度知道回答。但在图书《罗马斗兽场》中有记载曾有数位基督徒在罗马斗兽场内殉教,并留下珍贵的日记,记录殉教前的心路历程。

论基督教的原罪观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2011级编三班 2011300335 伍孟寒

1

事情就这么发生了,一夜之间,基督教徒们从原本的冷漠避世,地位突飞猛进,成为了沐浴着上帝荣光的侍奉者。而早期基督教的中心,也就定在了君士坦丁堡。就是这么一个事件,让原本岌岌可危的基督教得以喘息,进而休养生息发展壮大。

信徒的不断增多,主教开始希望借助某些理论将其他的异教给大打压下去。于是原罪理论开始大行其道。在圣奥古斯丁时期,也就是公元二世纪左右,这种精神控制开始形成气候。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个观点,并因为各种情绪,加入了基督教那不断壮大的队伍。平民们或是害怕自己的罪洗不清,或是希望能回到“主的袖子里成为羊羔”。而这样一个聪明的理论,给基督教带来了绵延十数个世纪的生命力,至今任然鼎盛。

二、基督教原罪观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天主教的精神统治达到了巅峰。客观说来,这种巅峰状态让中世纪的人们迅速落入黑暗的宗教领域内,并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

罗马天主教在解读原罪时,强调了传承性这个特质。亚当是上帝直接造出来的人,原是完美的、无罪的人。而在亚当背叛上帝,吃了智慧果实之后,就成了罪人。而亚当的后人,也就顺理成章被理解成了一种堕落后的生命形式。

但与此同时,罗马天主教廷也费尽心思将主耶稣解读为一个完美的、无罪的人。他们认为夏娃是亚当第七肋骨所化,本质还是亚当,是上帝将她许配给亚当的,她只能听命于亚当。进而理解为夏娃并非亚当般的罪人。而主耶稣又是处女所生,主耶稣的生命是直接由神而来的。主耶稣本身就是神,所以他即便是有肉身也没有原罪,也不会犯罪。

众所周知,罗马天主教是不允许平民任意解读《圣经》的,这在当时看来是一种对上帝极大的亵渎。只有获得了天主教官方授权的神职人员才可以解读《圣经》。这种措施强硬地限制了信徒们的精神领域。而罗马天主教对原罪观的解读,客观将来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但同时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罗马天主教认为社会地位的排序是根据原罪的大小而决定的。他们认为,社会地位越低的人,原罪就越大;反之,社会地位越高的人,原罪就越小。而处于社会地位顶端的帝王、人皇,可以说七样原罪都只是因为血液里有了亚当的血而已,几乎可以忽略。

这样的解读方式让社会分化更为严重。处于社会地位低端的信徒们每日因为自己的罪责而惶惶度日,更有甚者,接受了苦行曾一般的狂热赎罪。他们终日穿戴着用荆棘制成的束腿,荆棘刺入肉内,痛苦不堪,更不会用任何伤药去治疗。他们很少进食,害怕触犯“贪食”的原罪,还要从事十分消耗体力的工作。夜里也不得安睡,因为他们认为整夜向上帝祷告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责。在医疗条件并不是那么高超的当时,无数信徒因此而送命,他们当时称之为“殉教”。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沉默,一些琐碎的声音终于开始兴起,教皇感受到了那种暗暗涌动的杂音,开始取用其他更为“温和”的方式让信徒们赎罪。与此同时,著名的十字军东征也开始了,人们开始渐渐看到了宗教远征的本质,也不是那么圣洁与崇高。[2]

[2]

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著作《欧洲中世纪史》中认为“十字军元整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

论基督教的原罪观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2011级编三班 2011300335 伍孟寒

2

“赎罪券”就是主教们温柔的杰作。1313年天主教会开始在欧洲兜售此劵。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行赎罪券的本意原本是好的,只是后来因为教皇利奥十世的腐败,使赎罪券发生了变质。教皇宣城教徒购买这种券后可赦免“罪责”。在《新约.约翰福音》中说,耶稣在复活后对门徒们显现,并向他们吹一口气,指示说:“你们受圣灵。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罗马天主教廷宣城,耶稣及后来殉教的圣徒的血,用以赦免人类的罪孽绰绰有余,积累下来形成“圣公善库”,由罗马教皇代表的天主教会来执掌,代表上帝来赦特定任务的罪孽,开启从炼狱到天堂的大门。[3]

随着“赎罪券”的温柔攻势,与教廷审判的强硬攻势,双管齐下的局势暂时平定了当时社会中反对的声音。信徒们开始大量购买赎罪券,以希望自己的罪责得以减轻。

三、基督教原罪观的分化

教皇的荒淫无道和信徒们的水深火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纸术、印刷术等重要科技传入了基督教的版图,十字军东征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时光推移,启蒙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曙光,也给信徒们带来了更多的内心的疑惑。终于,有人站出来大声地说了出来。

马丁路德在其著作《九十五条论纲》中深刻地斥责了教皇的无耻行径。并由此引发对现在都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改革运动。[4]

而原罪观也在这个时刻悄然发生了分化。罗马天主教廷认为,原罪的大小决定了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君权神授一直是那个年代的主流血统。而路德新教则认为,原罪是每个人对上帝的原罪,而不是对其他人的原罪。因此,路德新教说出了“每个人天生就是无辜的”口号。

罗马天主教廷与路德新教在“人为何会犯罪”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也能让后人感受到当时宗教的精神控制之深重。罗马天主教廷认为,认为不是因为人们犯罪才成了罪人,而是人们本身是罪人才犯罪。“出生之前本就已在祖先亚当身上存在了的原罪,亚当与他们具有种的统一性,所以亚当犯罪,他们也就参与了。这就是原罪。原罪带来的原责,如死这一惩罚,就是他们要负的原责。他们既与亚当在种上统一,那么既在亚当里犯了罪,也跟亚当一样拥有了肉欲,不信上帝。”[5]罗马天主教廷控制下的神学语境里,原罪意味着人一出生,就处在与上帝隔绝的状态下。与人性本恶的推论类似归一,是一种不断强调人们罪孽的“罪感文化”。

路德新教认为,人的原罪是人与上帝之间的私事,是人对上帝有了原罪,这种私事是可以根据祷告而与上帝沟通的,不需要被罗马教廷控制,更不必去购买所谓的赎罪券。

可是事情又似乎在冥冥中发生了改变,路德新教的观点在得到了一部分自己信徒的承认

宗教、战争和贪欲”。 [3]

资料源自百度百科“原罪”词条。 [4]

摘自百度百科“赎罪券”词条,“消亡”部分。 [5]

原罪观推广者,圣.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语。

论基督教的原罪观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2011级编三班 2011300335 伍孟寒

3

后,似乎也开始改变了。宗教改革运动时期,原罪观发展到极致。马丁路德认为,不仅人们的意志完全败坏了,连人的理智也完全败坏了;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罪,所有的人类理智活动都是虚妄的。进而,在利玛窦时代,新教比罗马天主教廷更加强调原罪。

“人类本身被判定在本质上有局限性而且并不完美。他身上带有原罪。偶尔他也能完成一些带有完美特征的事来,但是他本人永远不是完美的。......人在本质上是坏的,他只有在伦理上和政治纪律的约束下才能完成任何有价值的工作。因此,制度是必要的。”[6]

但是即便在这般看似消极颠倒的话语之下,一种崭新的政治形态因为宗教的变革而诞生了。君主立宪制在这个时期取得了理论的基础与萌芽。基督教的原罪观悄然的改变,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政治进程的向前。

四、基督教原罪观近代的作用

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数次巨大的瘟疫席卷了这个孤零零的岛国,即使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即使它拥有跨越晨昏线的辽阔版图。但在疾病的肆虐下,它还是显得那么单薄。基督徒自然包含在其中,一起接受着疾病的肆虐,期盼自己能够得到上帝的救赎从而避免疾病的困扰。

单从精神世界看来,基督教的原罪观起到的作用其实是一个负重的作用。给人心里以压力,从而让人习惯这种压力,进而给人以或麻木或升华。在黑死病与各类流行疾病肆虐的年代,信徒们相信这是上帝给予人的惩罚,或者说,是给罪人的惩罚,给义人的救赎。修女修士们每日祈祷,不进水米,企图用最原始的苦修来洗清自己的罪孽。但是本罪或许可以洗清,原罪是无法洗去的。人们开始认为这是《启示录》中的天启的预兆,天启四骑士开启了天启,撒旦路西法将从地狱被唤醒,与大天使长米迦勒展开大战,人类从而灭绝。因为人类的始祖亚当犯了原罪,有了死这个惩罚,于是人们开始消极抱怨。

当时忽然冒出来众多占星家,预言家,预言各类末日情节。信徒们信以为真,认为上帝的审判日终将到来,开始做出了很多荒唐事情。有的好的荒唐,散尽家财救济穷人;有的则刚好相反,穷凶恶极,反正原罪已经洗不清了,不如贪图现世的安稳。

客观说来,原罪观在近代很多时候是功过参半的。这也导致了一种有趣的情形。世界上最大的善人是基督徒,世界上最大的恶人也是基督徒。进而这也在狭义上增加了基督教徒的范围。

总结

原罪观之所以能够支撑基督教这么多个世纪,是因为它是基督徒心中的根本,也是基督教延续的根本。因为有了原罪,所以需要赎罪。进而需要救世主的出现。救世主基督在肯定了门徒的赎罪权之后,教廷得到了赎罪权。因此,基督教得以延续。

[6]

艾略特在(T.S Eliot 1888——1965)《波德莱尔》一文中引用休姆(T.E Hulme 1883——1917)的一段话。

论基督教的原罪观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2011级编三班 2011300335 伍孟寒

4

论基督教的原罪观

论基督教的原罪观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广编三班2011300335伍孟寒内容摘要:在历史的潮流中,宗教意识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中间或有流血,时代的声音是:顺应历史潮流,要么湮灭,要么自我修正。路德新教的出现将原本一人独大的原罪观一分为二,进而间接推动了君主立宪制的发生。可以说,公元十六世纪的一种意识改变,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946o8dc9u7wp9920sy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