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指标 统计 标准差 变异 统计修正编号 名称 次数 区间值 平均值 (μ) (σ) 系数 系数 标准值 (δ) (γs) 天然孔 隙比e 20 0.62-0.89 0.77 0.077 0.100 1.04 0.80 液性指数 IL 20 0.04-0.40 0.23 0.089 0.392 1.15 0.26 凝聚力 粉 c(KPa) 20 11.00-72.00 25.79 8.515 0.330 0.87 22.35 质 粘 内摩擦角 20 13.60-42.70 23.46 6.521 0.278 0.89 20.89 土 Φ(度) ② 压缩模量Es(MPa) 20 4.20-11.60 7.78 2.142 0.275 0.89 6.94 含水量 w% 20 19.50-22.90 24.16 2.679 0.111 1.04 25.21 重度? KN/m3 20 18.40-20.70 19.13 0.563 0.029 0.99 18.90
2.5.2 原位测试指标
本次勘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分层统计详见表2.5-2。
原位测试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2.5-2 土层 类型 统计 实测击经杆长修正标准差 变异 统计修修正后编号 个数 数范围 后平均击数(σ) 系数 正系数 N、N63..5(μ) (δ) (ψ) 值 粉质粘土② 标贯 10 10~16 11.44 1.56 0.14 0.92 10 细砂③ 标贯 8 12~17 10.97 1.49 0.14 0.91 10 中砂④ 标贯 8 13~18 11.95 0.92 0.07 0.94 11 粗砂⑤ 标贯 8 18~24 15.00 1.44 0.09 0.93 14 砾砂⑥ 重探 13 18~27 11.35 0.74 0.06 0.97 11 圆砾⑦ 重探 11 24~32 12.76 0.367 0.05 0.7 12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⑧ 重探 5 26~35 13.35 0.81 0.06 -- --
2.5.3 岩块单轴抗压强度指标
本次工程勘察采取了54块岩样进行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其统计结果见表2.5-3。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成果统计表 表2.5-3
统计指标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⑨中风化钙质泥岩(灰色) 统计值 (MPa) ⑨-1(MPa) 备注 样品组(个) 41 13 frk=ψ.frm 区间值 1.41~7.60 1.35~27.71 ψ=1?(1.704n?4.678n2)? 平均值(frm) 3.60 7.39 *:⑨-1由于其数值离散性大太,统计结果仅供参考。 标准差(σ) 1.416 8.299 变异系数(δ) 0.393 1.123 统计修正系数(ψ) 0.89 0.44 标准值frk(MPa) 3.21 3.23* 2.6、区域稳定性及地震效应
场地岩性较单一,岩层无剧烈起伏,新构造运动不明显,且以缓慢的升降运动为主,无差异运动迹象,未见断裂构造,区域稳定性较好。
据省地震局统计资料,江西省1970年-2000年间共发生2级以上地震44次,震级最大3.9级,主要分布在赣南一带。最近发生的地震为2005年11月26日在九江和瑞昌间5.7级(ML6.0)地震及2011年9月10日23时20分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交界地区发生4.6级地震。总体上江西为少震区。
根据场地土的工程地质特性,该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覆盖层厚度29.2~33.3m,场地类别为Ⅱ类,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第一组)。
6
勘探资料表明,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土层除上部杂填土外均为Q3以前的老沉积土,按规范要求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2.7 不良地质现象及地下障碍物
勘察场地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尚有部分老基础未拆除,在场地南面有一水井。
3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3.1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勘察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拟建工程的建设。 3.2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根据本次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结果,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分析,本场地各地基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详见表3.2-1。 3.3 地基岩土层均匀性评价
根据已施工钻孔资料分析,岩土层分布相对稳定,厚度及层面起伏变化不大,但各岩土层之间的工程特征差异较为显著。综上认为,本场地地基岩土层均匀性一般。
3.4 基础分析与评价 3.4.1 基础型式分析
拟建楼为高层建筑,荷载大,对水平荷载、垂直荷载要求较严,对沉降敏感;拟建地下室多为一层。建设方未能提供地下室底板高程,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情况,地下室底板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需进行抗浮设计,采用桩基对本工程适宜性较好。
地基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表 3.2-1
土层名称及编号 承载力特压缩模量抗拔征值Es/变形模系数钻(冲)孔桩 预应力管桩
fak(kPa) 量Eo(MPa) λi qsik qpk qsik qpk (kPa) (kPa) (kPa) (kPa) 杂填土① 70 4/ -- -- -- -- -- 粉质粘土② 170 6.9/ 0.7 68 -- 70 -- 细砂③ 150 /10 0.5 30 -- 35 -- 中砂④ 170 /13 0.5 45 -- 50 -- 粗砂⑤ 180 /15 0.5 74 -- 74 -- 砾砂⑥ 240 /26 0.6 120 2000 130 6500 圆砾⑦ 260 /28 0.6 135 2100 160 6800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⑧ 260 -- 0.9 150 2200 -- --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⑨ 900 -- 1.0 250 Frk=3.21 MPa -- -- 中风化钙质泥岩⑨-1 700 -- 1.0 240 Frk=3.23 MPa -- -- 持力层选择分析:
根据勘察结果,杂填土①成份杂乱,结构松散,承载力低,为不良地基,不宜选作持力层;粉质粘土②呈可塑~硬塑状,分布较均匀,但拟建场地有一层地下室,该层土可能大部分被挖去,其承载力不能满足高层建筑要求,可满足低层建筑荷载要求,但开挖后其厚度可能无法满足要求;细砂③呈稍密状,承载力低,部分地下室底板可能置于其上,局部夹粘性土,其均匀性稍差,不宜作拟建物建筑持力层;中砂④呈稍密-中密状,承载力较低,不宜作深基础持力层;粗砂⑤呈中密状,承载力一般,但其厚度分布不均,不宜作深基础持力层;砾砂⑥呈中密状,厚度较大,承载力较高,可作多层住宅楼、2层商业楼、地下室桩基础持力层;圆砾⑦呈中密状,厚度一般,承载力较高,可作多层住宅楼、2层商业楼、单独地下室桩基础持力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⑧承载力较低,厚度较小,不宜作拟建高层建筑桩基础持力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⑨岩石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21MPa,厚度较大,是拟建场地拟建物良好的桩基持力层,其夹层钙质泥岩⑨-1部分天然抗压强度优于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⑨,但其部分强度小于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⑨,其规律性不明显,无法显著判断其强度,桩基施工时宜作为软夹层对待,且桩端离其顶面应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应穿过。
基础类型分析建议:
7
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属排土桩,无振动,低噪音,对环境影响较小,成桩直径大,单桩承载力大。本工程19-29F的高层建筑由于上部荷载较大,地下室、2F商业裙楼、2F沿街商业楼均需要采用抗浮措施,且其结构跨度较大,从施工工艺上,连体建筑物宜采用同一基础类型及施工工艺,建议首选钻孔灌柱桩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⑨为持力层,工艺可选本地区较成功的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桩底沉渣厚度。
预应力管桩:该桩属于挤土桩,其施工工艺简单,施工质量容易控制,施工进度快,但易造成上覆土体的侧向位移、隆起和先沉入桩的偏位等不利影响,单桩承载力一般。采用锤击法沉桩时,施工噪声大,采用静压施工则噪声小,预应力管桩方案可能会出现较多的截桩或接桩问题,且和南部地铁施工较近时可能会对地铁已施工好的设施产生不利挤压影响。本工程高层建筑不宜采用,预应力管桩可考虑作为6F住宅楼、单独地下室、2F商业裙楼及2F沿街商业楼基础方案,施工工艺宜采用静压法,由于场地南侧靠近已建高层建筑物,这一侧采用预应力管桩时应考虑其挤土效应,要慎重选择使用。桩基持力层可选用砾砂⑥、圆砾⑦。采用预应力管桩时应先开挖地下室基坑,且在和高层建筑钻孔灌注桩基础连接部位应采用结构等措施防止沉降差。
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简单,成本相对较低,桩长易控制,孔底沉渣容易控制,成桩直径大,单桩承载力较高。但该工艺仅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且有较厚砂层时易塌方。杂填土中尚有不确定水位的上层滞水,采用此桩型,可选圆砾作持力层,但要采取人工降水措施。因本区地下水位较高,含水层渗透性强,降水有一定的难度,且存在施工安全隐患,工作施工时也难以保证干作业施工。因此不宜采人工挖孔桩方案。
经过上述分析,根据建筑物结构荷载特征及场地土层分布条件,建议本工程: 首选基础方案本工程拟建物均采用地区运用较广的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方案,持力层选第⑨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桩径选φ700~1200mm,拟建的高层建筑(写字楼A座、B座,住宅1#楼、2#楼、3#楼)入持力层深度2.5~3.5D,单独地下室、
6F住宅楼(住宅4#楼、5#楼、6#楼、7#楼、8#楼)、2F商业裙楼及2F沿街商业楼入持力层深度因上部荷载较小可适当减小,但应满足抗浮设计要求。夹层钙质泥岩⑨-1不应作为持力层,且桩端离其顶面应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应穿过。
次选基础方案为高层建筑及2F商业裙楼首选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方案不变,单独地下室、2F沿街商业楼采用预应力管桩方案,桩基持力层选砾砂⑥、圆砾⑦,入持力层深度以贯入度为主控制。采用该方案设计时应考虑不同基础类型引起的沉降差问题,根据周边成功的施工经验,施工顺序上宜先施工预应力管桩,管桩施工时应先开挖地下室后再施工,且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后施工的钻孔灌注桩对邻近已施工的管桩的影响。
3.4.2 单桩承载力的估算与确定
根据表3.2中的桩基设计参数,选择有代表性孔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结果详见表3.4-1。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以单桩垂直静载荷试验确定,试桩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少于桩总数的1%,且不少于3根。采用群桩承台设计时应考虑群桩承台效应。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表 表3.4-1
孔号 桩 型 桩身直径 桩顶标高 有效桩长 进入持力层 (mm) (m) (m) 深度(m) 持力层 单桩竖向承载 力特征值(kN) Zk2 钻(冲)孔Φ800 15 35 2.4 中风化⑨ 4726 灌注桩 Φ1000 15 35.5 3.0 中风化⑨ 6335 Zk30 钻(冲)孔Φ800 15 30.2 2.4 中风化⑨ 3837 灌注桩 Φ1000 15 30.2 3.0 中风化⑨ 5191 Zk55 预制管桩 d=500 d15 18.0 3.0 砾砂⑥ 1635 1=200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5.3.8、5.3.9计算
3.4.3成桩可行性分析及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地区建筑经验,采用钻(冲)孔灌注桩,以第⑨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桩端持力层是可行的。钻孔桩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钻渣及泥浆,少量噪声。钻孔桩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钻渣、泥浆对环境的污染,
8
应妥善处理好钻渣、泥浆排放工作。在南面尚应注意对已有建筑的影响。
预制管桩宜采用静压法进行施工,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试桩,以确定桩的穿透能力及入持力层深度,并结合试桩对设计进行调整,管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已建成构筑物的侧向挤压作用。 3.5 基坑工程分析评价 3.5.1基坑周边环境分析
根据提供的规划图,场地内一层地下室,南部沿用地红线外有一栋已建好的高层建筑。由于建设单位未能提供地下室底板高程,一层地下室开挖深度先按5~6m考虑。综合确定拟建工程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
3.5.2基坑开挖与支护
拟建工程整体地下室为一层,按室外整平标高20.00m考虑,基坑底标高估算约15.00m,从自然地面起算开挖深度5~6m;据场地岩土条件分析,一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范围内土层主要为①杂填土、②粉质粘土,大部分基坑底部为②粉质粘土。基坑北面、南面围墙及已有建筑较近,东面、西面离现有道路较近,不具备放坡开挖条件。根据市工程经验,类似工程支护方案可采用打入钢板等简单支护措施。为保证基坑边坡安全,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周边应严禁超堆荷载,坡顶及坡面避免漏水、渗水至基坑内。基坑开挖后,应尽量减少基坑暴露时间,及时浇筑垫层。
场地内有一水井,基坑开挖前应进行回填,并将填土夯实,以防其对基坑底板施工造成不良影响。
3.5.3基坑开挖监测
为保证周边建(构)物的正常安全使用,建议基坑开挖过程中进行监测工作,监测的主要内容如下:
(1)周边道路变形;
(2)周边地下管线变形; (3)基坑顶部变形; (4)基坑外侧深层地体位移; (5)基坑内、外地下水位观测; (6)邻近建(构)筑物沉降观测。
3.5.4 地下水的控制
拟建地下室一层基坑开挖深度约为5.0~6.0m左右。据场地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上部杂填土中上层滞水分布不均,受地表水体、大气降水影响较大,粉质粘土②中尚有部分上层滞水,测得混合稳定水位一般在11.00m左右。基坑开挖深度内将涉及到杂填土①及粉质粘土②中的上层滞水。
对于上层滞水,在枯水期其水量有限,一般可采用集水明排降水措施处理即可。但遇雨季时,局部涌水量会明显增加,集水明排降水效果不显著,同时有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若采用集水明排效果不显著时也可在周边布置一定数量的降水井。
3.5.5.抗浮、防渗水位及地下室抗浮措施
本工程场地现状地面高程相对较低,一般为20.00m左右,拟建场地①杂填土赋存有一定的上层滞水,勘察期间水量少,且无统一水位,但遇雨季时上升会较快。根据本区水文气象及场地地形、地貌条件,结合拟建工程特点,建议抗浮、防渗的设防水位标高按黄海高程17.00m考虑。
因地下室占地面积较大,相应地下水对其产生的浮托作用也大,工程设计时应进行抗浮验算,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抗浮措施,可设置抗浮桩或抗浮锚杆(索)。抗浮桩桩端与抗浮锚杆(索)锚固段可选择⑨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抗浮桩的桩周土极限侧阻力可按表3.2-1钻(冲)孔桩采用,抗拔系数λi可按
9
表3.2-1采用。抗浮锚杆与各岩土层的粘结强度特征值建议见表3.5-2。 锚杆(索)与各岩土层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建议 表3.5-2
岩土层编号及名②粉质⑧强风⑨中风⑨-1中③细砂 ④中砂 ⑤粗砂 ⑥砾砂 ⑦圆砾 称 粘土 化泥质化泥质风化钙粉砂岩 粉砂岩 质泥岩 锚固体与岩土层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53 22 70 130 190 210 150 250 270 值(kPa) 备注 锚固体与土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参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表4.7.4一次常压注浆数据提出,采用泥浆护壁法施工时应适当折减。 3.6 基础设计与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1)本报告建议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预估值。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桩的载荷试验验证,设计时应根据试验结果作适当调整。
(2)桩基工程正式施工前,应在现场试桩,以核实施工条件、相应的桩底标高及单桩承载力等。
(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⑨中夹层钙质泥岩⑨-1整体软弱不均,分布没有规律,桩端设计应穿过软弱层,进入完整基岩一定深度。
(4)施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塌孔、孔底沉渣等现象,保证成孔和水下浇注砼的质量。
4 结论与建议
(1)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本次勘察等级为乙级。
(2)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拟建工程建设。
(3)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可不考虑砂土液化影响,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场地类别为Ⅱ类,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
(4)据本次钻探揭露,勘探深度内,场地地层结构由人工填土(Qml)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Qal3)、第三系新余群(E1-2)组成。按其岩性及其工程特性,自上而
下依次划分为①杂填土、②粉质粘土、③细砂、④中砂、⑤粗砂、⑥砾砂、⑦圆砾及⑧、⑨泥质粉砂岩,夹层为钙质泥岩⑨-1。
(5)勘察期间有两层地下水,上层滞水、孔隙潜水,杂填土中的上层滞水无连续的水位面,勘察期间,测得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一般为10.50~13.60m,稳定
水位高程一般为7.13~10.75m,水量丰富,由大气降水及地下水侧向补给,水位年变化幅度1.50~2.50m。本区基岩裂隙水较贫乏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年版规范相关条文判定,按Ⅱ类环境、A类水考虑,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
(6)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有关条文判定,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
(7)根据拟建建筑物的规模,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考虑,本工程拟建物均采用地区运用较广的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方案,持力层选第⑨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桩径选φ700~1200mm,拟建的高层建筑入持力层深度2.5~3.5D,单独地下室、2F沿街商业及2F商业裙楼入持力层深度结合抗浮桩设计并应满足抗浮设计要求。夹层钙质泥岩⑨-1不应作为持力层,且桩端离其顶面应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应穿过。
(8)基坑开挖不具备放坡开挖条件,开挖时应采取简单支护措施,同时应做好排水措施,防止基坑积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