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辑
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规范
全国养牛业已逐渐由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生产发展,为提高规模肉牛场的综合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规模肉牛场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现结合我养牛合作社实际,对养牛户的圈舍建设做一下基本介绍: 一.建场选址
(一) 地形地势的选择
牛场用址要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需求,牛场应选在地势干燥,平坦,背风向阳,空气流通,地下水位低,易于组织防疫,易于排水并且有缓坡的开阔地方,地面坡度以1—3度较为理想,总坡度应向南倾斜,山区或丘陵地带应把牛场建设在山坡南面或东面。根据当地常年主导风向,场址应位于居民区及公共建筑群的下风向。 (二) 场区土壤的选择
牛场用地土质要坚实,最好是沙质土壤。沙质土质松软,透水性强,雨水,尿液不易积聚,有利于牛舍的清洁和卫生。 (三) 水源的选择
牛场供水量应充足,取用方便,水质应该清洁,卫生。(每头成年牛每日耗水量约45—60公斤) (四) 电力充足可靠
电力充足才能确保照明和饲料加工。 (五) 交通便利
场界距离交通干线不少于200米,距居民居住区和其它畜牧场不少于1000米,距离畜产品加工场不少于1000米 (六) 以下区域不得建场
水保护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泥严重区,畜禽疫病常发区和山谷洼地等洪涝威胁地段。 二.规划与布局
精品
可编辑
(一) 场区规划原则
建筑紧凑,在节约土地,满足当前生产需要的同时,要综合考虑到将来扩建和改造的可能性
(二) 规模肉牛养殖场规划面积一般按每头10平方米计算,具体按牛只的大小而定。
(三) 牛场分区
建筑设施按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布置。各功能区界限分明,联系方便。各功能区间距应不少于50米,并有防疫隔离带或墙。
1. 生活管理区设在场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以及地势较高处,主要包括生活设施,办公设施,与外界接触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等。
2. 生产区设在场区中间,主要包括牛舍与有关生产辅助设施。
3. 隔离区设在场区下风向或侧风向及地势较低处,主要包括兽医室,隔离牛舍,贮粪场,装卸牛台和污水池。兽医室,隔离牛舍应设在距最近牛舍50—100米以外的地方,应设后门。
4. 饲料库和饲料加工车间设在生产区,生活区之间,应方便车辆运输。 5. 草场设置在生产区的侧向,有专用通道通向场外,草垛距离房舍50米以上,牛舍一侧设饲料调制间和更衣室。
6. 与外界应有专用道路相连通,场内道路分净道和污道,两者严格分开,不得交叉,混用。 三.牛舍建筑
牛舍采用敞棚式或半开放式修建。 (一) 排列方式
牛舍内部排列方式视牛场规模而定,主要有单列式和双列式。单列式内径跨度4.5米—5米;双列式内径跨度10米—11米,采用对头式饲养。 (二) 建筑结构
牛舍可采用砖混结构或钢架结构。每栋牛舍长度根据养牛数量而定,两栋牛舍间距不少于5米。
精品
可编辑
(三) 内部设施 1. 牛床
牛床是牛吃料和休息的地方,牛床的长度依牛体大小而定。一般牛床设计是使牛前躯靠近料槽后壁,后肢接近牛床边缘,粪便能直接落入粪沟内即可。实际生产中牛床一般按长1.8米,宽1.2米修建。牛床应前高后低,保持平缓的坡度,以利于冲刷和保持牛床干燥。牛床最好以三合土(石灰、粘土和砂子混合)为地面,即保温又护牛蹄。 2. 粪尿沟
位于牛床后端,宽25厘米—30厘米,深10厘米—15厘米,并向贮粪池一端倾斜2度—3度。 3. 饲喂通道
单列式位于饲槽与墙壁之间,双列式位于两槽之间,宽度1.3米—1.5米。
4. 清粪通道
清粪通道也是牛进出的通道,多修成水泥路面,路面应有一定坡度,并刻上线条防滑。清粪通道宽1.0米—1.2米。 5. 饲槽
饲槽建成固定式的或者活动式的均可。水泥槽,铁槽,木槽均可用作牛的饲槽。饲槽长度与牛床宽相当,上口宽60—70厘米,下底宽35—45厘米,近牛侧槽高40—50厘米,远牛侧槽高70—80厘米,底呈弧形,在饲槽后设栏杆,用于拦牛。
6. 工作间与调料室
双列式牛舍靠近道路的一端,设两间小屋,一间为工作间(或值班室)另一间为配料室,面积12—14平方米。 7. 运动场
饲养种牛,犊牛的牛舍,应设运动场。运动场多设在两舍间的空余地带,四周栅栏围起,将牛拴系或散放其内。其每头牛应占面积为:成牛15—20平方米,育成牛10—15平方米,犊牛5—10平方米。运动场的地面以三合土为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