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2024届高三二模优秀作文赏析
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题
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解 题】
这个题目有限制,但是也给予学生较为开阔、深广的自我建构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能够在时代的背景下,思考问题。学生需要确立观点,有层次有角度地构思文章,并努力加以阐释。
题目以“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作为切入口,这个切入口限制住“量”的内涵,即互联网带来的文字、视频等数据流量。题目开放性和包容性来自于后面一句话:“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首先,“这个时代”要求学生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能与“量”相关联;其次,“似乎”二字既有倾向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另类思考的可能;第三,“对量的追求”强调外在行为,而“某种需求”对应人们内在欲望,人们在这个时代会有哪些特殊的内在需求,一种对流量的追求能否必然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第四,在“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中提取一个“量”字是大家在审题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以上是同学们在写作时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点。
【考场佳作】
质为量先(一类中)
黄彦瑶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成名时间。而海量的转发、点击和阅读无疑是成名的助推剂。但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已达到一种近乎偏执的地步。我认为,抛却质感的“量”是空洞无力的,丰厚的质感理应走在“量”之前。
诚然,“量”确实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部分需求:点击量、阅读量迎合了舆论造势、媒体影响的需求;转发量、点赞量满足了人们表达认同的需求;评论量则切
合发酵热度、引起讨论的需求。“量”本身只是个数字,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然而,“重量轻质”甚至“有量无质”的倾向却是危害深重的。对媒体创作者而言,倘若将“量”的考察置于首位,则很容易引发“标题党”“不实报道”“夸大其辞”等不良风气。一篇名为《一位寒门状元之死》的文章吸引了大量公众讨论,引起群体焦虑,最终却被核实为虚假捏造,以删除、道歉收场。如此“败絮其中”的“量”,令人汗颜。
对媒体受众而言,对“量”的过度关注会导致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最终形成“沉默的螺旋”。对那些高热度、高转发量的热量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地参与讨论,但无暇思考这种讨论背后的质量,反而忽视了那些更有质量却因太过沉重而鲜有人触碰的话题。由此社会的讨论便浮于空泛。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对“量”的执念如此之深。我想首先是因为“效率至上”的心理。每个人确实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时间,但一辈子可能也只有十五分钟。因此在相同时间内收获的“量”越多,获得关注的机会也越大。不求细水长流的精良制作,但求昙花一现的夺人耳目。在效率面前,“量”占山为王,而“质”则黯然离场。 其次,相比于对“质”的关注,对“量”的追求显然更为轻松。不少作家砥砺心血写出的作品销量惨淡,而某些拼凑剪贴而成的畸形文字却收割了大批流量。有质感的事物往往也是有分量的,它们或许刺痛了我们的内心,或许使我们感到了压力,这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了本质。那些只有“量”的事物是多么轻啊,轻得可以让我们肆意嬉笑怒骂,掀起一场又一场狂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因为它正在逐渐击溃我们对媒体质量的关注,对生命品质的渴求。我想这也是我们要勇于承受“生命之重”的理由。
所以我提出,“质为量先”是这个互联网时代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当然,“质、量兼备”是上佳之选。互联网的宣传使我国脱贫攻坚事业获得了“量”的关注,也反过来督促了“质”的进步。有质量的公众讨论能促进社会发展。
于媒体创作者而言,“质为量先”对他们的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广大媒体受众而言,我们应该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因为我们的每一次转发、点击和阅读都是在为我们想要的生活投票。
谁欲发呐喊,必先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先如云漂泊。每一场深度讨论的背后,都需要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沉淀与修炼。以“质”为基石,“量”才不空洞,社会讨论才会愈发有效。 点评:
这篇文章以思维慎密,论述富有层次取胜。
看似一句简单的评语,其实写作要做到并不容易。文章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简洁明了;接着两段“诚然”“然而”两个关键词既把文章上半部分的内容梳理得非常清晰,又有思路的跌宕变化,显出其层次感;接着在“为什么”后紧跟着“首先”“其次”,把互联网时代人们对“量”的执念之深的原因作了剖析,渐次深入,分析充分具有说服力的;在分析原因之后,揭示了其危害性,“这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因为它正在逐渐击溃我们对媒体质量的关注,对生命品质的渴求”,振聋发聩;然后再次重申其观点,呼应起始处的中心论点;令人称赞的是,结尾处“当然,‘质、量兼备’是上佳之选”这部分论述,把“质”“量”结合起来,既是对文章思想的升华,同时也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辨证和全面;最后提出怎么做——“为我们想要的生活投票”。
从上文可见,一篇规范的作文并不意味着刻板与平庸,在条分缕析,丝丝入扣中显示作者的思维能力。相对那些文风浮夸,机巧性较强的文章来说,这样扎实沉稳的文章就显得难能可贵。同学们可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厘清文章基本思路,找到这篇议论文的基本思路,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不妨学习借鉴一下,这可能也是这篇文章的价值之一。
力行无顾是豪雄(一类中)
俞也
诸多网站上,文章或视频的播放量或转发量成为了大数据监控下检验成果的主要标准,甚至与创作者的收入直接挂钩。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代,对此类“量”的追求实在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