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提问: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你联想到了什么画面?你能听出哪些乐器?
(2)教师补充:乐曲结构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由序奏(引子)、呈示部、再现部、尾声四部分组成。
3. 音乐知识
(1)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俄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代表作品有《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野蜂飞舞》等。
(2)组曲: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组合成的器乐套曲。组曲有两种:一种是从歌剧、舞剧中选出若干首乐曲组成的组曲,一种是作曲家创作的、独立的标题性组曲。
4. 分段欣赏
(1)聆听“国王的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刻画了国王怎样的形象? ( 威严、冷酷)
②作曲家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塑造国王的形象?(铜管乐器,较低的音区) ③主奏乐器是什么? ( 长号、大号) (2)学生随琴学唱这一主题旋律。 (3)聆听“王妃的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刻画了王妃怎样的形象? ( 善良、美丽) ②主奏乐器是什么? ( 小提琴)
精选
③作曲家通过哪些音乐要素塑造了国王与王妃的不同形象?(运用节奏、节拍、力度、旋律、音色、音区的对比等不同音乐要素)
④教师补充:以上两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出现,请同学们在聆听过程中仔细听辨。
(4)聆听“波涛汹涌的大海”主题,教师提问:
①“波涛汹涌的大海”主题音乐由哪个主题变化而来?(由“国王的主题”变化而来)
②在配器上有哪些变化?(配器越来越丰满)
③刻画了怎样的大海形象?(波涛汹涌、浩瀚无际,同时充满着未知的危险) (5)聆听“平静的大海”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主题音乐刻画了大海怎样的景象?(阳光明媚、风平浪静) ②这段音乐由哪个主题变化而来?(由“王妃的主题”变化而来) (6)学生随琴视唱“平静的大海”主题旋律。 5. 完整欣赏乐曲
教师完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并完成下表。 6. 拓展 (1)教师提问:
①“国王的主题”与“波涛汹涌的大海”或“王妃的主题”与“平静的大海”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②作曲家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精选
(2)教师补充:
①国王的残暴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善良、美丽的王妃仿佛是宁静的大海泛起的朵朵浪花。
②作曲家利用国王与王妃的主题来表现大海,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
7. 小结下课
精选
第三课欣赏《小巫师》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小巫师》,能够对乐曲产生兴趣。 2.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体验、对比、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音乐故事情节,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法国作曲家杜卡的简要生平及主要作品。 (2)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小巫师》。
(3)能够听辨《小巫师》中“扫帚主题”与“小巫师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欣赏管弦乐曲《小巫师》,这首乐曲是根据歌德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创作的。有同学了解这个故事吗?请给同学们讲一讲。
2. 完整聆听乐曲
(1)完整播放乐曲,教师提问:
①作曲家运用了哪些乐器来刻画音乐形象? ②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
精选
(2)学生说出自己聆听乐曲后的初步感受。 3. 作品介绍
《小巫师》又名《魔法师的弟子》,是法国作曲家杜卡最著名的作品,创作于1897 年。作曲家以歌德的叙事诗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形象鲜明的管弦乐作品。
4. 作曲家简介
杜卡: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代表作品除《小巫师》外,还有印象主义歌剧《阿里安娜与蓝胡子》以及芭蕾舞剧《仙女》。
5. 分段聆听音乐
(1)聆听“咒语动机”,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使你联想到什么?
②音乐突然增强力度,表示什么?(咒语生效,扫帚突然活动起来) ③音乐旋律是怎样发展的?(逐渐下行) ④你听到哪些乐器的音色?(小提琴和单簧管) (2)聆听“扫帚主题”,教师提问: ①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速度渐快)
②乐谱中多处出现顿音记号,有什么特点?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有力的、跳跃的;生动地描绘了扫帚提桶取水的情景)
③主奏乐器是什么?(大管) (3)学生随琴学唱“扫帚主题”。 (4)聆听“小巫师主题”,教师提问: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