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4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分析 8年间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平均病程 28个月。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视力减退及局灶性功能障碍。CT:较小的病灶多无阳性发现。核磁共振 :瘤周可见低信号环。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无血管占位征像。开颅手术治疗 40例, 随访 6个月 ~7年。能正常工作 32例 , 占 80%, 生活能自理 8例 , 占20%。无死亡及复发。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生长缓慢的先天性脑血管畸形 , 以手术治疗效果为好 , 术中超声有助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准确定位 , 提高
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核磁共振;CTDOI: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049
本科在 2006~2014年共开颅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40例 , 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 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40例 , 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5~50岁, 平均年龄31.5岁, 20岁以下 4例 , 21~29岁 20例 , 30岁以上 16例, 病史 3个月 ~6年 , 平均病史 28个月。发病部位:其中病变位于额叶 12例 , 颞叶10例, 顶叶12例, 侧脑室2例, 小脑皮质4例。临床表现:9例以头痛起病 , 癫痫发作 22例 , 脑内出血 5例 , 偏瘫及感觉障碍 10例, 视神经乳头水肿 2例, 颅神经损害 6例。
1. 2影像学检查40例均行头颅 CT及核磁共振检查, 部分行 DSA检查。
1. 3手术步骤作者采用常规开颅 , 切开硬脑膜后确定病变部位 , 如病变部分露出脑表面 , 可以按其分界线将海绵状血管瘤完全切除 , 如果脑表面不能看到病变 , 则按照透露 CT或核磁共振确定的位置避开脑功能区切开脑皮质 , 到达病变后沿病变与脑分界的胶质水肿带 , 逐步分离电凝止血 , 直到将肿瘤完全清除 , 对于脑内浅部病变像切除脑内良性肿瘤一样 , 比较容易清除。如果病变位置较深位于脑功能区要选择好手术入路 , 术中应用超声定位 , 在手术显微镜下精心操作切除病变, 同时减少
脑组织的损伤。如为脑外海绵窦部病变 , 手术难度较大 , 找出病变界面后细心分离 , 不做分块切除 , 作者单位:471800新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党建安郭林现王峰晓周贺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戴刚 )
减少大量失血, 同时保护好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颈内动脉。 2结果
开颅手术切除病变 40例 , 均经病理证实 , 随访 6~24个月 , 无死亡及复发 , 能正常工作 32例 , 占 80%, 生活能自理 8例 , 占20%。22例癫痫起病的患者中 , 16例已完全治愈无需口服抗癫痫药 , 6例口服抗癫痫药可完全控制。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 3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视力减退及局灶性功能障碍。CT检查中 8例可见散在的肿瘤钙化, 增强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MRI检查表现为非均质性边界清楚的病变 , 呈典型的蜂窝状 , 瘤周有低信号环状表现;5例伴急性出血表现。DSA检查 18例, 局部无血管占位征象。 3讨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 , 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 , 但以
大脑半球最多见 , 其大小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 大部分直径 <3 cm, 而脑内以癫痫、头痛、局灶性神经损害及出血为临床特征。常需手术治疗 , 对位于深部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 术中能否准确定位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
巨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除表现为出血、癫痫及局灶神经功能缺失外 , 尚可出现病灶占位效应 , 颅高压征象 , 即使是在没有出血的时候[1]。核磁共振是检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 , 尤其是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 常信号混杂不均 , 呈桑葚样 , 伴有囊变 , 边界清 , 增强后实质部分强化可有可无 , 有时可能误诊为巨大畸胎瘤, 周围多可发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带。有时颅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可合并静脉畸形 , 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多不明显 , 与之相反 , 颅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有时存在着水肿和严重的占位效应。CT检查方面, 颅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可见“爆米花”样结节状钙化。脑血管造影一般没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颅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存在病变继续增大或致命风险。手术将病变全切除是治疗的首选 , 并且能获得良好的预后。以往术中对病灶的定位主要依靠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者的经验 , 随着
立体定向技术、神经导航、术中超声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 , 使病灶定位更加准确。尤其是术中超声的出现 , 为神经外科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实时动态的导航方法 , 弥补了神经导航系统的不足 ,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术中超声不仅可有效引导手术进程 , 而且能够显示病灶范围 , 确定病灶切除程度[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超声图像可以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强回声而中心多呈现蜂窝样改变 , 回声不均匀 , 这可能与反复出血有关 , 海绵状血管瘤内部及周边可无血流信号 , 或者仅可以见到点状血流信号。开颅手术中超声的优点:①反复性和实时性:可以在开颅后在硬脑膜表面或者脑组织表面反复操作, 提供手术中连续性的图像信息, 这是头颅 CT和核磁共振无法代替的;②精确性:术中超声不受脑组织飘移的影响 , 可以非常精准实时地确定海绵状血管瘤的部位、大小和深度 , 评价病变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 , 可以随时检查是否
有病变残留 , 提高肿瘤全切除率;③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 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④设备价格相对低廉 , 适合于基层医院采用;⑤术中超声对人体没有损害。
综上所述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一旦确诊 , 应尽早实施手术切除 , 病变完全切除将获得令人满意的预后。术中超声有助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准确定位 , 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
全性 , 最大程度保护脑组织 , 可以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 ,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郭强 , 吴杰 , 金鑫 , 等 . 脑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2011, 8(5):258-260.
[2]买买提力?艾沙 , 麦麦提力?米吉提 , 周庆九 , 等 .术中超声辅助下经脑沟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切除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2011, 27(12):12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