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襄阳中考)阅读《义重情深的恩赐》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炎夏七月,年过八旬的我,冒着似火炎阳,从北京飞往汉水之畔的襄阳;后又从襄阳乘大巴寻觅汉水之源,远行至陕南的汉中和安康。一周的行程虽然大汗淋漓,但“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无尽的情思。
②归来后,还演绎了一曲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的“童话”,那就是我锈迹斑斑的牙齿,昔日刷牙都无法让它由黑变白——回到京城,面对镜子,我惊愕地叫了一声:“啊!五十八年吸烟历史、凝固在牙齿上的黑黄斑痕,怎么一下子变白了?”静思之后,答案终于浮出水面:那就是“南水北调”的汉江之水,对我的恩赐……
③到了襄阳,让我勃然心动的是这座城市的风情:一条清波碧浪的汉水,从美丽的城市中间穿行而过;南边是城,北边还是城。抵达入住的南湖宾馆,打开水龙头洗脸时,发现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许多。因而当天下午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我倾吐出初识襄阳的感受:我和湖北的缘分很深,去过武汉等多个城市。这些城市都曾给我人文启迪——但让我一见钟情的,却是大美的襄阳。当天晚上,我和文友们登上一叶小舟在汉江上夜游,两岸灯火映照下的古城亭台和现代楼阁相辉映的画面,让我当真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痴醉之感。
④正是出于这种痴爱在内心的穿梭,一种忧郁之情突然从心底升腾而起。来襄阳之前,我读到过如是一条新闻,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鱼类繁殖率下跌,这对襄阳人民生活来说,已然是个负面信号。汉江今年本身就水脉欠缺,还要为更为缺水的北方“补血”,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自残之举吗?
⑤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当文友们纷纷拍照时,我却避开众人,想找个地方尝上一口水库的水。
⑥无计可施之际,只好向讲解员求救。她问我喝过“农夫山泉”没有,我说喝过。她说部分瓶装水就是从库区深水岩洞中灌的。我十分惊愕,讲解员为我压惊说:“经过专家检验,库边之水因与堤岸相接,属二类净水;库心的水,仍为一类最佳水质——这种优良水质,已经连续保持六年了。”接着,她对我谈起襄阳和当地为了保护丹江口水质,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从2003年起,在总干渠两侧先后关停并转了三百多家冶炼和造纸企业,现在水源保护圈高达三千多平方公里。
⑦归来途中,赵丽宏等几个年轻的文友,正在讲述着他们的汉水情话:他们居然穿上泳装,表演了一场泅渡汉水之举。我想参与到车上的欢声笑语之中——但到底年纪老了,没有高声说话的底气,因而只能对身旁的文友低声抒发我对汉水的情怀:“我不会游泳,但也尝到了汉水之美味,在南湖宾馆我尝了几口自来水,这不算新奇——新奇的是,采风团只有我喝到了汉江的圣水。”
⑧“圣水?你不是说梦话吧?”身旁的文友不解地询问我。
⑨我诙谐而幽默地说:“汉江圣水偏爱老人。为了照顾采风团里年纪最大的我,当地专门开来一辆车,送我提前到了山上的鹿门寺。这儿是唐朝诗翁孟浩然少年读书之地,曾给后人留下《春晓》名诗。能到他的故土,寻觅他的形影,内心十分激动……”
⑩“你喝了那儿的水了?”文友问我。 11“让你猜着了,我喝了鹿门寺的水!” 12他说:“那也不能称其水为圣水呀?”
13“你听我说下去么。进了这个寺院,正好碰上一位僧人,用一只水桶在岩洞口提水。我向那位老僧说想喝上一口你打上来的水。老僧绽露出一丝笑意,但并没答应我的要求,而是用手指了指岩洞旁悬挂的另一只小小水罐,让我自己动手舀水。我拿起水罐从岩洞里舀上水来,一扬脖子喝了下去:“你想,千年前的诗圣孟浩然,在这儿耕读挥墨多年,一定喝过这洞中之水;现在寺院的僧侣们,又用其水制其禅食,称其为圣水,不是挺合适的吗!”
14友人笑了,说了一句文学行话:“你真富有文人的想象力……”
15水——又是水。不管是南湖宾馆还是鹿门寺的水,其根脉都离不开浩浩荡荡的汉水,因而我深感不虚此行。我深知水对中华民族的分量,它是流淌于一个国家体内的血液。作为一个国人理应关注水情,如今许多省份都在闹水荒,没有想到的是,汉水是这么义重情深,将远行一千多公里,向贫血北方输血。
16直到两天后,长途行车返回襄阳——我可是一个抚摸过整条汉江的文化水痴。因而在与襄阳的告别晚餐上,八十一岁的我连连高歌,以抒发一个文人难以忘却的汉水情怀……
17.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义重情深的恩赐”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汉水义重情深恩赐予自己,使锈迹斑斑的牙齿变白;②汉水义重情深恩赐予北方人民,为缺水的省份送去一江清水;③本已缺水的襄阳等水源地节水、护水,为北方“输血”供水,义重情深。
18.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明线是作者(一周)的行踪;暗线是“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或“作者对汉水的感激(欣喜、珍惜)之情”。
19.请分析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点明我将开启汉水寻访之旅及恩赐之意。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一周行程的记叙。
20.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第②段加点词语“童话”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童话”指自己锈迹斑斑的牙齿由黄变白的神奇变化,用“童话”一词既表明了汉江水质的优良,又表达了作者对汉江水质清澈由衷的赞叹(赞美)之情
21.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①对汉水的喜爱之情;②饮水思源,对襄阳人民奉献精神的感激之情;③对汉水文化的敬仰之情。
(2015?孝感中考)阅读《优人一等的心》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彼时彼境,古人何以能写出如此走心的句子?因为他们有一颗优人一等的心。 ⑤今时今境,优人一等的心,是什么样子?
⑥我家门前有一个剧院,常常会有一些“二人转”的演出。那欢快的曲调儿常常在傍晚时分响起,整个上半夜的时光就都跟着颠跟着颤了。那里的门票分三个等级,最低也要三十元一张。但这丝毫没有阻碍来看“二人转”的人们,剧院里常常是人满为患。
⑦邻居张大爷是个“二人转”迷,一辈子就好这一口儿,可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根本没有闲钱让他去剧院里过瘾。这位爷自有他的高招,傍晚时分背着自家的藤椅,往剧院门口的大喇叭旁一放,美美地躺进去,翘起腿,眯缝着眼,摇着扇子,在暖暖的风里摇头晃脑地听起来,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脸上的皱纹也开成了花,那叫一个美啊!
⑧剧院的人精明得很,并没有驱逐他,因为他那无比享受的样子,也算是给剧院做了免费的活广告。两下成全,相安无事,乐得其所。
⑨时间长了,张大爷便成了剧院的门前一景。那轻轻摇着的扇子,定是在他的心间扇出了最惬意的风。
⑩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11剧作家沙叶新曾经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少十斤”,不细心的人不明就里,仔细○
看,原来是他将自己的名字劈成两半。沙叶新自己开玩笑说:“将‘沙叶新’砍去一半,也不过‘少十斤’,可见沙叶新无足轻重,一共才二十斤。”谁不想在世人心里 “千斤”“万斤”?他却主动瘦身。
12胃癌手术后,有记者采访他,他照例幽默不断:“因为癌症,我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我也是‘无畏(胃)’的,你想听什么,随便问吧。” 13这是一颗多么豁达而轻松的灵魂。把自己看得很轻,人才会松快。 ○14沙叶新是出了名的“犟脾气”,向来都是不媚时、不曲迎、不阿世。在任何环境下,○他都能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赶时髦、不回避危险。有人评价沙叶新,说他是“不为权力写作的老戏骨”,他也确实是个秉承文人风骨的人,不做权力的吹鼓手,坚持自我思考、独立书写,绝不出卖灵魂。
15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16妻子喜欢捡垃圾,每次一家人出去吃饭回来,她那挺贵重的皮包里便都装着捡来的○矿泉水瓶子,我觉得丢人。更让我不能理解和讨厌的是,孩子竟然也学她捡垃圾,楼下谁家丢的衣物也都捡回来。妻子把破烂的缝补了,脏的洗了。导致阳台上总是堆得满满的,像个垃圾场。我觉得妻子带坏了孩子,让孩子小家子气,短了贵族气质,为此不止一次地和她争吵。后来我才知道,妻子每次卖了旧物都会带孩子去看一个没钱读书的孩子,这是妻子和女儿一起在帮助的孤儿。我无比惭愧,妻子这样是带坏孩子吗?她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心,一点一点更靠近阳光。
17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18毕淑敏说,优人一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19优人一等的心,不是你有多富贵,不是你有多霸气,而是照比那些庸常,多了一份○
优雅;照比那些喧躁,多了一份从容;照比那些冷漠,多了一份慈悲。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4.本文中,作者认为 “优人一等的心” 就是优雅的心、从容的心、慈悲的心。 15.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在下面方框中填写恰当的内容。 A 轻了名头,重了风骨 短了贵气,近了阳光
张大爷蹭听“二人转”
B 妻女捡垃圾助孤儿
示例:A. 贫在家境,富在心灵 B.沙叶新瘦身取笔名或沙叶新劈字取笔名或沙叶新笑谈“无畏(胃)”
16.结合上下文,按要求答题。
①优人一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坚固”本义是牢固结实,这里是指心灵坚守固有的人生态度或价值观不动摇。 ②我也是“无畏(胃)”的,你想听什么,随便问吧。(赏析句子) 运用谐音,一语双关,表现了沙叶新的豁达、幽默。
17.有读者提出“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显得重复啰嗦,建议删去两处。你认为该不该删?请简述理由。
不该删。①表达上,在叙事之后对所叙事情予以评论,是叙议结合。②结构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③内容上,反复强调突出主题,表达作者对他们的赞赏之情
18.本文开头三段引用的三处诗文,都出自初中教材。请从中任选一处,结合你所了解的作者事例,简要谈谈为什么说这位作者“有一颗优人一等的心”?
答案略(写对所选诗句的作者,写出作者事例并指出其优人一等的心)
(2015?连云港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文章有删改) 19.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①第2段“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交代的时代背景。②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身高马大,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甚至打残贼人,为下文贼人被发现时的恐惧做铺垫。③父亲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从侧面看出贼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才去偷米,为下文祖父对贼人的宽恕做铺垫。④正因为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兄弟几人对贼人偷米才那么愤怒。(答出两点即可)
20.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①“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贼人被发现时的害怕与紧张。②通过“攥”这个动词表现出贼人虽然被发现,但迫于生计不愿放弃米袋的心理。③“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贼人对祖父宽恕他的感动。④由前一句的“攥”着米袋到后一句的“提”着米袋以及“低着头”这些动作的变化,表现出贼人从害怕到羞愧的心理变化过程。(答出两种心理并做简单分析即可)
21.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①祖父是一个经验老到、细心睿智的当家人: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贼。②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祖父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③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祖父不仅放走了贼,还给了贼一袋米和铜钱。④祖父是一个淳朴、厚道的人:祖父知道送鱼是贼的报恩方式,但担心吃垮了人家,所以用在门板上刻鱼代替送鱼。⑤祖父是一个体谅别人又善于教育子孙的人: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答出三点即可)
22.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①家徽折射出困难时期人性的善良和宽容。②家徽象征着对别人遭遇困难的体谅。③家徽表达了美德传家的教育理念。④家徽彰显了知恩图报的美德。
(2015?苏州中考)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20题。
杏荫井台 杨闻宇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