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留守儿童问题
08初教专(1)班 周旭慧 47号
何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在我们实习的一个月里,我们注意到实习学校存在很多留守儿童,比如学校召开家长会,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就是平时照顾他们的(外)外祖父母,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听不懂普通话,甚至有些老人因年事已高不方便参加家长会等情况,这给学校的工作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麻烦。我们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次留守儿童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三年级至六年级的94名留守儿童,占这四个年级总人数的22.27%。
城镇户籍占调查人数的29.78%,农村户籍的占调查人数的70.21%
与父母缺少联系的占36.1%
父母在外打工,一年回来一次的占44.68% 非常想和父母在一起的占94.68%
父母外出打工,和(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占57.44%
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9.78% 很担心父母外出打工安全的占47.87% 遇到困难,采取自己解决的占43.61% 学习上认为自己不够努力的占89.36% 做错事而受到批评,承认错误的占79.78% 在学校,有很多同学玩的占30.85% 觉得父母特别关心的占77.65% 觉得身边的人很关心的占82.97% 父母不在身边觉得性格变了的占48.93%
下面我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今年五月份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比如遇到困难,采取自己解决的就占43.61%。还有一点就是留守儿童容易早熟,因为他们承受的压力更大,如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9.78%,很担心父母外出打工安全的占47.87%。在我们的调查结果里显示学习上认为自己不够努力的占89.36%,可见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很差。而他们的监护人几乎是老年人,他们对孩子的家
庭教育存在传统性、固执型、专断性,有些人认为学习成绩好坏不影响孩子的成长,只要以后能赚钱就可以。
在我实习的班级里,有一次我要求学生要背诵英语单词,并要父母签字,否则老师就要留他们在学校背诵给我听。结果第二天我抽查发现有名叫王浩的学生没签字,我就责备他,他对我说:“周老师,我父母不在家,我从小到大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他们不懂得写字,所以没完成你布置的任务。”此时我非常难过,是我布置的任务不对,不应叫他们父母签字。那么作为未来老师的我该对他们做些什么呢?首先,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我想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其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最后,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