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三原则看商务合同翻译的准确
性
摘 要: 商务合同是一种正式的、严肃的法律文本,为了保障合同各方的权益,在翻译时,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准确地传达原意是译者追求的目的。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通过例子分析探讨目的论三原则在准确翻译商务合同中的运用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 商务合同 翻译 目的论 1.概述
2.目的论三原则
弗米尔的目的论可归纳为下面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指的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也称语内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目的原则决定着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原则是目的原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2]。
2.1目的原则在准确翻译商务合同中的运用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最高原则。商务合同翻译的目的就是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用目的语准确地表达以保障合同各方的合法权益,所以在准确表达之前必须准确理解原文,尽量避免偏差,以免引起各方争议。如下例所示:
(原文)按货物金额90%开立以卖方为收益人的不可撤销信用证,凭卖方汇票跟单向开证行议付,其余10%货款在货到目的地检验合格后付清。
(译文)by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for 90% of the total invoice value of the goods to be shipped,in favor of the
sellers,payable at the issuing bank against the seller’s draft
at sight accompanied by the shipping documents stipulated in the credit.
the balance of 10% of the proceeds is to be paid only after the goods have been inspected and approved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5].
原文中的“货物金额”即发票上的金额,发票作为账目凭证的正式票据,是报账的有效依据,同时是征税的凭证。国内很多商家不愿意开票,因为开票就要交税,但国外不同,发票主要作为一种法律凭证,即使商家不开票,也是要交税的,因为商家有健全的企业账务,而且他们自觉意识普遍很强,认为交税是一种义务。在翻译中,虽然没有遵守忠实性原则,但更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译文中增加了“invoice”一词对“value of the goods”进行限定,增强了译文读者的法律意识,明确了合同各方的权利义务。另外,原文“其余10%货款在货到目的地检验合格后付清”是对余款的支付进行说明,这在商务合同中非常重要。译文中为了清楚明确地表达原文中对余款支付的前提规定,在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only”这一信息,表面上似乎违背了忠实性原则,但是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译文虽然增加了原文没有的信息,但更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合同各方的权利义务规定非常清楚,没有任何争议的可能。
总之,在商务合同翻译中,翻译工作者在目的论指导下要遵循目的原则,只有对合同原文正确地理解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最终得以准确地用目的语传达原意。
2.2连贯性原则在准确翻译商务合同中的运用
合同是一种综合性的商务行为,涉及各种领域,所以会遇到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商务合同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必须采用标准的、对等的术语,在翻译中不能根据主观意志,在有些地方把术语翻译成其他形式,这会让翻译出现偏差,让读者困惑不解,严重的可能导致合同无法执行。有些术语在商务合同中的意思和我们平常理解的意思很不同,但在翻译实践中,可能出现随意翻译的现象或者照搬字典上给的某个意思。如下例所示:
(原文)under the usance draft,the bearer shall present it to the payer for acceptance before the date of matu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