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施工部署
3.1施工部署原则: 3.1.1在空间上的部署原则 立体交叉施工的考虑。
3.1.2总施工顺序上的部署原则: (1)先地下、后地上
施工时,应先完成管道、管线等地下设施、土方工程和基础工程,然后开始地上工程施工。 (2)先主体、后围护
施工时应该先进行框架主体施工,然后进行围护结构施工。 (3)先结构、后装饰
施工时先进行主体结构施工,然后进行装饰工程施工。 3.2工程工期目标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要求,本工程工期为280日历天。 工程开工日期为2013年8月1日,合同竣工日期为2014年3月15日。
4.施工准备工作
4.1 施工进场准备
按照建筑总平面图及福州市规划局、勘测院提供的永久性经纬坐标控制和水准点控制基桩,进行建筑物施工测量定位,设置现场的永久经纬坐标桩,水准点基桩和工程测量控制网。
组织精干管理班子和劳动力按需分批进场,进行施工及生活用房搭建,组织场地清理等前期工作,并进行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做好施工现场水通、电通、道路畅通、通讯畅通和场地平整工作;按照消防要求,设置足够数量的消防设施。
安排施工用各种机具设备,分批调度进场,根据平面布置就位,并接通施工用水用电。办妥各项有关施工证件手续,执行国家和当地有关规定条例办法,做到有准备开工,按规范施工。计划主材来源,对各种材料、半成品等材料征得建
设方同意后,进行订货供料合同和手续,并按施工进度计划提前进料供货,按指定地点堆放或进仓入库。 4.2物质准备
4.2.1建筑材料的准备
(1)模板及支撑:模板采用优质酚醛树脂浸渍纸覆面胶合板,支撑采用碗口式钢管脚手架。
(2)钢材:使用符合设计图纸质量要求的产品。 (3)水泥:采用大厂生产的水泥产品。
(4)砂、石子:石子选用粒径5-20mm的碎卵石,其含泥量不大于1%;砂选用细度模数为 2.3-3.0的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2%。
(5)特殊材料、设备:经业主、设计、监理单位认可后方可采购。 4.2.2建筑安装机具的准备
根据采用的施工方案,确定施工机具的供应办法和进场后的存放地点及方式。
4.2.3技术准备
熟悉施工图纸,组织图纸预审、会审,编制实施阶段施工组织设计。细化模板、钢筋、脚手架等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绘制各部位模板组装图、早拆支撑体系设计、架子工程设计等。
组织本工程拟采用的新材料试验工作和新技术的培训准备工作。根据本工程要求,准备需用的测量仪器、计量工具、图集、工具书、资料、表格等。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认真进行新技术项目的试制和试验。在现场建立试块养护池、养护室,试块及时养护,保证试块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4.2.4人员准备
(1)按照投标所确定的项目经理部主要成员,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2)根据施工阶段需要提前做好劳动力的数量、来源、进场时间、工种配套计划。
(3)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不同阶段劳动力,通过考核择优确定劳动人员。
(4)办理《施工认可证》等有关证件、手续,沟通与市政、环卫、公安、税收等部门的联系。
5、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要求:制订方案首先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符合现场的
实际情况,有实现的可能性;满足合同要求的工期,就是按工期要求投入生产,交付使用,发挥投资效益,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在制订施工方案时,必须保证在竣工时间上符合合同的要求,并能争取提前完成;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工程建设是百年大计,要求质量第一,保证施工安全是社会的要求;在合同价控制下,尽量降低施工成本,使方案更加经济合理,增加施工生产的盈利。
5.1施工流向和施工顺序 5.1.1确定施工起点流向
施工起点流向的确定是确定单位工程在平面上或空间上施工的起点的部位和施工进行的方向。 5.1.2划分施工段
按建筑物的结构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将基础工程划分为二个施工段;将主体工程划分为四个施工层,各个施工层再划分二个施工段;屋面工程划分为单一的施工层;装饰工程划分为四个施工层;室外工程为单独的一个施工段。脚手架和水电安装工程为辅助工作。 5.1.3确定施工方向
平面方向施工为Ⅰ段→Ⅱ段,垂直方向为一层→二层→三层→四层。但是装饰工程垂直方向为四层→三层→二层→一层。 5.1.4施工阶段
整个施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装饰工程
5.2测量定位 5.2.1 定位放线
建筑物平面定位采用矩形控制网,标桩型式和埋设方法采用50500mm木桩,在其周围400
50
400mm范围内浇灌300mm厚混凝土稳固,并做1米
12
护栏;控制网测设按二级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测设,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1
15000。
基础工程平面轴线测设采用J2经纬仪正、倒镜纵转望远镜将控制线投测至施测层。两次投测取中后作为最终投测控制线。每施工流水段控制线投测不少于三条。 在施测层使用经纬仪和钢尺校测所投测控制线的夹角和距离,复核其几何关系,合格后作为细部放样的依据。
上部主体结构轴线竖向传递采用内控法。内控点布置在偏离建筑物四周纵横轴线各1米,具体上部结构轴线控制网如下图所示。在一层梁板混凝土浇筑时,在内控点布置位置预埋200×200×10的钢板。当混凝土强度达到上人强度时,利用外部轴线控制点测设内控点,投点误差不大于1.5mm。所有点位测设完成后,用经纬仪校核其几何关系,角度偏差不大于
20
、边长相对误差不大于
1/10000。校测合格后,在最终点位处钻孔嵌入Ф1mm铜丝作为内控点标志。二层以上各层施工时,按内控点布置图在相应位置预留200×200的通光孔。
轴线的竖向投测:把激光垂准仪安置在一层内控点上,在施测层相应位置放置半透明磨砂玻璃作为接收靶。投测时应严格整平仪器,激光器启动后仪器照准部旋转一周,以光斑轨迹中心作为内控点在施测层上的竖向投测点。为便于校测,每次投点不少于三点,投点结束后使用J2经纬仪和钢卷尺复核其几何关系,合格后作为细部放样的依据。 5.2.2 高程控制测量
(1)在基坑开挖深度2倍范围之外选择安全区域埋设六个现场水准点(兼做基坑围护结构沉降观测水准基点),其标 桩型式和埋设方法如下:
(2)为保证现场水准点间的相对精度,在水准引测时选择一 (3)个起始水准点作为水准测量的依据。引测时使用精密
水准仪及其配套的水准标尺,沿闭合水准路线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观测,闭合差不应大于±6mmn。
(4)±0.000以下标高传递:依据现场水准点采用悬吊钢尺法将标高引测至施测层。引测时,使用两台DS3水准仪在地面和基坑中同时观测,所测高差小于±3mm时以平均高差作为观测值,计算出基坑内传递点的高程作为施测层标高抄测的依据;标高抄测时应将仪器安置在施测区中央,后视标高传递点进行抄测,其偏差不应大于±3mm。
(5)±0.000以上结构标高竖向传递:在首层竖向结构拆模后,依据现场水准点引测首层标高控制线(一般为+1000mm)其误差不大于±3mm。在首层便于竖向量尺处选择三点作为主体结构施工的标高起始点,并做“▼”标志, 在其旁注明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上部各层施工均从首层标高起始点用钢尺竖向量取。当传递高度超过整尺段时,应另设一道标高控制线作为以上结构施工的标高起始依据。层间抄平前应首先校测自首层传递上的三个标高点,当校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读数作为后视读数抄测施测层水平线。 5.2.3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
据图纸设计要求,沉降观测点按≤12m布置;沉降点埋设在框架柱脚上,高出室外地面30~50cm,距柱面约5cm;沉降观测按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测量;沉降观测次数:在主体施工到竣工这一时间内,定期和不定期不间断地进行观测,二层结构梁板砼完成后进行第一次观测,之后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每层结构梁板砼浇筑后观测一次,在主体封顶后,根据沉降量的大小变化情况,适当减少次数,装修阶段一般是每月观测一次。每次沉降观测结束后,及时检查记录,计算正确,进行误差分析,最后将本次所测各个观测点的高程与上次各点高程核对无误后,填写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作为工程验收技术资料,工程竣工时应绘出各沉降观测点的沉降曲线,通过沉降曲线来判断沉降观测的精度及沉降是否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