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江西专版2024中考化学复习方案专项08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试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专项(八)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1. 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

图G8-1

2.[2024·舟山]在科学拓展课中,甲同学向两个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盖紧瓶盖后充分振荡,结果发现两个塑料瓶都变瘪。他认为据此实验现象,可以判定NaOH和Ca(OH)2均能与CO2发生反应。

图G8-2

(1)乙同学认为上述判定方法还存在不严密之处。他的理由是

(2)两同学根据B瓶中出现的浑浊现象,判定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提出了可以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去判断。那么,若要判定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在排除了(1)中的干扰因素后,接下来的方法是

3.小金通过如图G8-3所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的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图G8-3

(1)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

4.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实验过程 检查装置气密性。如图G8-4所示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

图G8-4

序号 Ⅰ

瓶甲中,关闭弹簧夹K1,振荡锥形瓶甲,打开弹簧夹K2

关闭弹簧夹K2,打开弹簧夹K4,将20 mL NaOH溶液注入锥形 锥形瓶乙中的热水剧烈沸Ⅱ

瓶丙中,关闭弹簧夹K4,振荡锥形瓶丙,打开弹簧夹K3

实验分析 锥形瓶乙中热水剧烈沸腾的原因是

操作步骤

打开弹簧夹K1,关闭弹簧夹K2、K3、K4,将20 mL水注入锥形

无明显现象 实验现象

实验反思 有观点认为只需要进行实验操作Ⅱ,即可说明CO2与NaOH发生反应。你对该观点的看法是

(填“赞同”或“不赞同”),理由是

5.[2024·贵阳]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碱和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G8-5所示实验(忽略空气中CO2对本实验的影响)。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实验。

图G8-5 图G8-6

(1)步骤一:关闭K,向下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并轻轻振荡锥形瓶,使二氧化碳全部进入锥形瓶,并与m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转化为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轻轻振荡锥形瓶的目的是 。 步骤二:打开K,向上缓慢拉动注射器活塞,观察到乙中溶液进入甲。

(2)上述实验过程中,甲中溶质总质量变化情况如图G8-6所示,B点对应的溶质总质量为 (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可以不化简)。BC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C段溶质总质

量下降的原因是

(3)步骤一和步骤二结束后,将甲和乙中的物质全部转移到烧杯中,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滤液。结合图G8-6中C点的值确定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为 ,理由是

6.利用下列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情况。

(1)实验1:为证明CO2和NaOH能发生反应,小丁设计了图G8-7所示的方案。则方案中所加试剂X应该是

图G8-7

(2)实验2:向饱和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已知:

NaOH(20 ℃) Na2CO3(20 ℃)

乙醇中溶解度/g

17.3 <0.01

可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实验3: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G8-8中甲、乙所示。

图G8-8

图甲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图乙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A [解析]A中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B中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试管内气压减小,液体压入试管,形成一段液柱;C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锥形瓶内气压减小,气球膨胀;D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锥形瓶内气压减小,水沿着导管进入锥形瓶内。 2.(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能和水反应

(2)取A中适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合理即可)

[解析](1)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中都有水,塑料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够溶于水并且能和水反应,使压强变小,导致塑料瓶都变瘪,故上述判定方法还存在不严密之处。(2)要验证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可以从生成物碳酸钠入手,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操作方法为:取A中适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或加入氯化钡溶液),如果产生气泡(或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证明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3.(1)CaCl2溶液沿导管进入左侧集气瓶,左侧集气瓶中的溶液变浑浊 (2)NaCl、NaOH、Ca(OH)2

4.实验分析NaOH能吸收CO2,锥形瓶乙内气体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实验反思不赞同 水也能吸收CO2,只做一个实验无法说明CO2是被水吸收还是与NaOH反应 5.(1)CO2+2NaOH(2)

106×0.1??80

Na2CO3+H2O 增大接触面使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

BaCO3↓+2NaOH

Na2CO3+Ba(OH)2

加入的氢氧化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每171份质量的氢氧化钡生成197份质量的碳酸钡沉淀,溶质质量减少26份

(3)NaOH和Ba(OH)2 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与A点相等,都为0.1m g,说明步骤一生成的碳酸钠和步骤二中进入的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乙中氢氧化钡有剩余,将甲、乙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

[解析](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甲中气体体积减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

Na2CO3+H2O;振荡可以使反应更充分;(2)甲中二氧化碳和m 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由化学方程式可计算生成碳酸钠的质量,图中B点对应的是反应生成的碳酸钠质量,设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则 2NaOH+CO280 106 0.1m g x

800.1??g106

Na2CO3+H2O

=

??

x=

106×0.1??80

g

图中BC段表示乙中的氢氧化钡溶液进入甲中,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OH)2

BaCO3↓+2NaOH;该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由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关系可知,

每171份质量的氢氧化钡生成了197份质量的碳酸钡沉淀,导致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3)由图可知,乙中的氢氧化钡溶液进入甲中后充分反应,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与A点相等,都为0.1m g,说明步骤一生成的碳酸钠和步骤二中进入的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实验结束后,将甲、乙中的物质混合,白色沉淀还是碳酸钡,由于乙中氢氧化钡有剩余,所以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

6.(1)BaCl2和NaOH的混合溶液 (2)有白色沉淀析出 (3)Na2CO3+H2O+CO2

2NaHCO3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解析](2)因为20 ℃时氢氧化钠在酒精中溶解度为17.3 g,碳酸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0.01 g,所以碳酸钠在酒精中为沉淀,因此向饱和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看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江西专版2024中考化学复习方案专项08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试题 

专项(八)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1.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图G8-12.[2024·舟山]在科学拓展课中,甲同学向两个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盖紧瓶盖后充分振荡,结果发现两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800j2ucg08az813jgo32teb88j4i5005v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