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营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森林资源
1.森林资源的概念、标准、作用和效益
概念:林地和林地内的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综合
标准:用于评价可持续森林经营的条件或过程的类目,由一系列定期监测以及评价变化的相关指标所表示的特征。
作用和效益:①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 ②经济林产品 ③能源 ④旅游、文化 ⑤生态保护 ⑥生物多样性资源库 ⑦最大的生物量生产地 ⑧主要碳储库,维护大气成分的平衡
2.中国森林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类型划分
①森林资源的现状和分布特点?(选择、判断)
我国于1973年进行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76年结束。1994年进行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五五清查)。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的森林面积达17490万亩,蓄积量达136.2亿立方米,覆盖率达18.21%。
我国的森林资源,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分布不均匀的格局。人口稠密地区森林较少,偏远地区和山区森林较多。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几个大林区中(国有林区九省)
②林地资源有哪些构成?其划分标准?(填空、判断)
林地资源由有林地(郁闭度)=0.2)、疏林地(郁闭度<0.1)、未成林造林地(造林后,保存株树大于等于造林设计株树的80%,尚未郁闭的新造林地)、灌木林地(灌木覆盖率)30%)、苗圃地(固定苗圃地)、无林地(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沙皇)
3.中国森林资源主要的结构和特点
(一)资源类型多
形成5个不同的气候带形成了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叶林与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等多种主要的森林类型。主要指森林类型、树种种类,珍贵树种多
(二)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中国森林资源面积总量排名第5位,林木总蓄积排名第7位。 平均每人的森林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0.64hm2的约1/6
人均蓄积量我国为8.6m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71.8m3的1/8。 (三) 分布不均
东北、西南和东南部省区森林资源较多,华北、中原、西北省区的森林资源分布少,差异极大。 (四) 森林结构不合理
从林龄结构上看,不合理主要反映在幼、中龄林多,成过熟林资源少,林分低龄化。 林种比例不合理。最突出的方面是用材林比重大,其他林种比重少,特别是防护林少, (五)林地生产力低 a.每公顷蓄积生长量低,
b.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比重小。 (六)人工林多,质量不高
质量低的主要表现,第一是人工造林合格率低 ,第二是蓄积量低。
1
结构:
用材林
商 品 林
薪炭林
一般薪炭林
经济林
药材林、食用植物、果树林、茶林、橡胶林等
纸浆林、一般用材林、大径材林等
公 益 林
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护路林、水源涵养林等
特用林 保护区林、景观林、教学林、国防林 等
一级林种 二级林种 三级林种
4.森林旅游
概念:森林旅游资源是指以森林为基础的,能够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实现旅游活动,能吸引人们进行休憩、观赏、探险、野炊、露营、狩猎等项活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 森林旅游资源的分类
① 按景观特点分类共分为2类:
(1)自然景物型-如张家界、千岛湖、五大连池等 (2)人文景物型-十三陵、 ② 按地貌特点分类共分为5类
(1)特殊地貌型 -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1982年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黑龙江火山口森林公园(又俗称为“地下森林”)
(2)湖泊型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9.5万hm2,其中山地森林4.2万hm2,水面5.3万hm2。公园内1078个大小岛屿,
(3)山岳型 -秦岭的太白国家森林公园,园内海拔从620m至3511m,植被垂直梯度分布带十分明显,从下而上分布着5个景观林带,
(4)城郊型 -有上海的东平、武汉的青龙山、长春的净月潭等 (5)滨海型 -大连湾森林公园、浙江平湖市九龙山森林公园等。
2
5.中国自然保护区
①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划分
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是保护区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地段,主要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最好的地方,主要任务是保护,以保持其物种多样性,使之不受人为的干扰,能够自然生长和发展下去,称为该区域一个遗传基因库,并可用作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研究和作为对照区检测环境的场所。
缓冲区一般应于核心区周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半开发的地段。缓冲区的一方面可以防止核心区收到外界的影响和破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用于某些实验性或生产新的科学实验研究,但不破坏其群落环境。
实验区是缓冲区的周围最好还要划出相当面积的保护区,可包括荒山荒地在内,最好也能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用作发展本地特有的生物资源,此外,还可根据实际需要经营部分短期能有收益的农林牧业生产,建立人们所需要的人工生态系统,为当地所属自然景观带的制备恢复和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起示范推广作用。
②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拯救地球上的稀缺资源,避免濒危生物物种、生态系统的灭绝,稳定生物多样性,防止自然文化遗产的进一步破坏,保持人类生存环境条件和生态自然演替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1.保护生物多样性
对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2.为探索自然规律提供依据和场所 了解自然、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荣提供了最好的研究场所和依据。 3.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改善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 4.巨大的经济效益
可极大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3
2022年林业专硕《森林经营理论与实践》终极提纲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