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高血压药的合理用药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门诊患者的口服抗高血压药的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门诊患者90例,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选择氨氯地平治疗,B组选择硝苯地平治疗,C组选择卡托普利治疗,连续口服4w。结果 A、B、C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86.7%、80.0%,A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与C组 P<0.05)。A、B与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13.3%和16.7%,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 (P<0.05)。结论 在我院高血压门诊患者抗高血压药物的口服使用中,氨氯地平的应用具有更好的降低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要合理使用。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在我国的发病率正逐步上升[1]。在治疗中,很多患者由于血压监测不到位,导致血压波动情况比较大,并且药物选择与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不同个体对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反应有很大差异,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反应[2]。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降压的目标值已经不单单是降低平均血压,
而是开始关注平稳、有效的降压[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高血压门诊患者的口服抗高血压药的合理用药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4年1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门诊患者90例,纳入标准:患者患有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年龄≥18岁;排除近期有发热、感染、外伤和手术史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糖尿病及肝肾功能损害等相关的器质性疾病;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60.33±3.12)岁;病程1~21年,平均(8.82±2.11)年。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A、B、C组,每组30例,三组的年龄、性别与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口服药物治疗,A组:选择氨氯地平治疗,25mg/d;B组:选择硝苯地平治疗,25mg/d;C组:选择卡托普利治疗,25mg/d。所有患者连续口服4w。 1.3 观察指标 有效: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都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失;无效:治疗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甚或低血压,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恶化。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数据多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结果对比 经过观察,A、B、C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86.7%、80.0%,A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与C组 P<0.05)。
2.2 不良反应结果对比 经过观察,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而B组与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和16.7%,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与C 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当前高血压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常见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更高,也是本卫生院收治的常见疾病。高血压患者常合并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等各种疾病,从而导致各种疾病[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具有血管内皮功能的减退,然而血管内皮的损伤程度能够反映高血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此高血压也比较常见。而靶器官损害程度、血压变异性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正相关[5]。
积极降压治疗可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但是血压过低也对患者有一定的影响[6]。本文A、B、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86.7%、80.0%,A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与C组 P<0.05),说明氨氯地平有更好的降压效果。 在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其不良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药物降压反应不同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