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
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生:在瑟瑟摇动。 生:落叶飘了下来。
师: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渔火。
师:(板书: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生:忽明忽暗的。 生:若隐若现的。 生:一点一点的。
师:改成“星星点点”的也许会更好,这些是继因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继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板书:钟声)是的,姑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姑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请把“钟声”圈出来。 生:(圈出“钟声”)
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继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实用文档
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肯定跟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 生:是。
师: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继冷不冷? 生:冷。
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继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很孤独。 生2: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 生3: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 生4: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接答)霜满天。
实用文档
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对 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实用文档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生:(看屏幕,思考) 师:有选第一个的吗? 生:(无人举手)
师:没有。有选第二个的吗? 生:(部分举手)
师:好,有十多个。你们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继因为睡不着觉,所以能看到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这些景色的。 师:有道理。那么,第三个有人选吗? 生:(无人举手) 师:也没有。第四个呢? 生:(部分举手)
师:哦,有二十多个吧。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1: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 生2:忧愁。
师: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 生3:无眠。
师: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
实用文档
生4:孤独。
师:说得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生1:寂寞。 生2:孤独。 生3:忧愁。 生4:凄凉。
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读全诗)(掌声) 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生:(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城外寒山寺—— 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掌声) 三、升:夜半钟声化愁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