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包括了分光度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法分析法等基本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仪器使用项目化学习,掌握这些仪器的正确和规范使用,达到能使用这些设备完成具体的分析任务的目的。本课程应在 《分析基本操作技术》课程之后与《理化常数检验》、《工业分析》同时开设,以强化学生对化学检验的理解和应用。
1.2设计思路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分析的任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分析检验工作保驾护航。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独立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工业分析及与分析化学检验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达到中级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核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知识基本和技能要求融入工作任务。本标准分为主要六大部分内容:电化学分析、紫外可见分析、原子吸收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确定。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了整个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了 “能描述……”和“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本课程是以实验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以实验形式进行,并把技能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课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学习内容,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形式来完成课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特征和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单位的岗位需求,把原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强化、
.
.
运用理论知识。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产品检验的需求,设立实验项目,使我们的毕业生经过用人单位简单的岗前培训,很快就能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并能胜任本职工作。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契机下,使我们的学校越来越有特色,越来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本课程设计课时数126学时,全部为实验学时。
2、课程目标
(1)能正确和规范的使用酸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简单的实验。 (2)能正确和规范的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熟练的进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自来水中微量铁的测定;能正确和规范的使用酸度计,熟练的进行水溶液PH值的测定
(3)能正确和规范的使用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能熟识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的构造、结构部件组成并熟练的使用工作站识别和处理波峰图。
(4)能熟识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仪器的构造,理解它们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及要求,会进行它们的维护和保养。
3、课程内容及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课时 ●能利用酸度计进行PH值的测定,得出溶液准确的 PH值 ●能利用电位滴定计进行电位滴定,熟练使用其进行酸碱滴定,沉淀滴定 ●能利用电导仪进行电导测定,熟练使用直接电导测定和电导法测定 6 ●能利用库伦分析仪进行库伦测定,熟练使用其进行恒电位库伦测定和恒电流库伦测定以及微库伦测定和 ●能熟识电化学分析工作单,根据工作单确定具体工作方案并合理规范工作报告结果 ●能配制标准色阶以供实验使用 ●能正确使用目测比色管进行目测比色法测定,并得出正确结果 34 ●能识读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测定工作单,根据工作单确定具体工作方案并规范工作报告结果 .
1 ●能理解直接电位法的原理 电化学分●能理解电位滴定法析 的原理 ●能理解电极电位和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2 ●能理解朗伯比耳定律的原理 紫外可见●能运用朗伯比耳定分析 律进行计算 ●能描述共存离子干扰和消除方法 .
●能理解标准溶液配●能规范使用比色皿,并进行比色制的方法 皿校正 ●能正确操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部分型号所配套的工作站,熟练使用工作站进行光谱分析、定量分析 ●能规范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完成维生素 C 以及自来水中微量铁测定的实验 ●能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维护 ●能正确操作微波消解仪和超纯水仪来完成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能规范进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常规操作,得出测定结论 ●能描述原子共振吸●能通过工作站调试原子吸收分收线 光光度计,使其达到正常使用状态 ●能理解谱线轮廓理●能自行更换空心阴极灯和气源论的要点 原子吸收钢瓶 ●能理解谱线变宽理14 分析 ●能正确使用工作站识读测定图论的要点 谱并依据图谱进行结果的分析和●能理解原子吸收值报告 和待测元素浓度的定●能进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量关系 日常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能识读原子吸收分析工作单,依据工作单确定具体方案并规范工作报告结果 ●能识读红外光谱分析工作单,依据工作单确定具体方案并规范工作报告结果 ●能进行固态被测物压片以及夹具固定操作,完成被测物处理 ●能理解毛细管电泳●能使用专用比色皿加装液态被红外光谱法的原理 测物 14 分析 ●能理解红外定性分●能规范使用红外分光光度计进析方法 行测定,并得出测定结果 ●能识读生产中分简单红外谱图,分析谱图中常见的问题并得出合理的分析结果报告 ●能进行红外分光光度计的日常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能描述气相色谱仪●能识读气相色谱仪分析测定工气相色谱的基本构造 作单,根据工作单确定具体工作方34 分析 ●能理解气相色谱仪案并规范工作报告结果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能根据工作单确定的具体工作.
3 4 5 .
方案选择色谱柱并进行色谱柱的预处理 ●能自行更换气源钢瓶和色谱柱 ●能规范进行气相色谱仪的常规操作,并能得出测定结果 ●能使用工作站进行气相色谱仪的调整工作 ●能识读生产中常用的简单测定气相谱图,分析谱图中的问题,并依据谱图进行结果的分析和报告 ●能进行简单的气相色谱仪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能识读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测定工作单,根据工作单确定具体工作方案并规范工作报告结果 ● 能根据工作单确定的具体工作方案选择色谱柱并进行色谱柱的预处理 ●能描述高效液相色●能自行更换色谱柱和进行流路谱仪的基本构造 的清洗,使色谱柱和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 ●能理解高效液相色仪正常运行 色谱分析 谱法的原理 ●能规范进行气相色谱仪的常规●能理解高效液相色操作,并能得出测定结果 谱法的特点 ●能使用工作站进行气相色谱仪的调整工作 ●能识读生产中常用的简单测定液相谱图,分析谱图中的问题,并依据谱图进行结果的分析和报告 ●能进行简单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能理解塔板理论的原理 ●能理解速率理论的原理 6 24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和选用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以项目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还应把仪器分析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材,顺应岗位需要。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教材中注重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
.
4.2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坚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设计不同的项目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实验教学,“教”与 “学”互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指导。选用典型案例由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分析检验工作的要求和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仪器分析中各个仪器的要求和方法。
(4)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更贴近仪器分析发展趋势要求。
4.3课程资源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产学合作开发分析检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在此过程中进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
(4)建立开放式分析检验实训中心
建立开放式分析检验实训中心,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4.4教学评价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2)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 (以项目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训练活动、阶段测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3)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
.
(完整版)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