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1种。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
2/3患者在诊断时骨髓具有可辩别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以相互易位常见。
1.Mo:具有复杂改变,常涉及5号、7号染色体。 2.M1:t(1;3);t(9;22);1号三体(即1号+1)+8等,预后差(1%AML可出现t(9;22)即Ph+,多为M1)。 3.M2:t(8;21)(q22;q22),形成融合基因AML1/ETO。
30~40%M2患者可检到此具特征性改变,此外可同时伴有额外染色体异常。
注:在t(8;21)检见患者中M2 92%,M4 70 %个别为M1。
4.M3:①t(15;17)(q22;q21)形成融合基因PML/RARa,90%以上患者具有以上特征性的改变,疗效好,生存期长。
②t(11;17)(q23;q21)形成融合基因PLZF/RARa。t(5;17)
5.M4:inv(16)(p13;q22)形成融合基因CBFB/
MYHⅡ,疗效好。常有继发改变:+8、+22。 6.M5:常见1lq23异常,t(9;11)(p22;q23),t(10;11)(pll;q23),涉及基因MLL。经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治疗后(继发性)AML中85 %可出现11q23异常。
①75%M5出现t(9;11),以M5a多见。预后良好。 ②80%儿童<3岁,出现t(10;11)。
7.M6:t(3;5)(q21;q31),其中约1/4为M6患者。
8.M7:inv(3)(q21;q26),预后差。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1.95%以上具典型易位t(9;22)(q34;q11)。另有5~10%除易位外,涉及到9,22以外的一条或多条染色体异常(变异易位)。 2.加速期、急变期染色体变化:
80%患者发生核型演变,主要出现附加染色体改变,双Ph、+8、I(17q)、+19、+21、+22、+Y等。 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B细胞系列结构异常:
(1)较原始B细胞:
①t(9;20):FAB分型中L1,L2,占成人ALL的15~33%,儿童2~5%,疗效差,复发率高。 ②1lq23异常,成人ALL中10%,婴儿ALL中占60~70%。
③t(4;11)L1,L2,小儿多见。 (2)成熟B细胞:
①t(8;14)(q24;q32)约见于75~90 %的B—ALL,主要为L3,预后差;
②t(2;8)见于5%的B—ALL; ③t(8;22)见于15%的B—ALL;
④t(12;21)(p13;q22)16~32%为儿童ALL,成人3~4%,预后差。 2.T细胞系列:
L1,L2:t(11;14)(p13;q11) 25%T—ALL; t(10;14)(q24;q11) 5~10%T—ALL t(1;14)(p32—34;q11)3% t(8;14)(q24;q11) 2% 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大约半数CLL患者有克隆性核型异常。 1.12三体,见1/3病例,是早期主要特征,预后差;
2.13q异常,占20%患者,预后差;
3.14q+异常占25%患者,常见t(11;14)(q13;q32),t(14;18)(q32;q21),t(14;19)(q32;q13)三种。 【治疗】 一、支持治疗:
(一)保护性隔离、预防病毒、霉菌、细菌感染 (二)发热患者应查找原因,并给予广谱抗生素或抗霉菌、抗病毒治疗。
(三)严重贫血给予浓缩红细胞输注,严重出血,血小板<10×10/L者输新鲜的血小板悬液。 (四)粒缺可予G-CSF3~5ug/kg/d皮卞注射。 二、化学治疗
(一)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 1.诱导缓解治疗方案:
DA:DNR45mg/m2.d×3d Ara—C~100~150mg
9
/m2/d×5~7d
IDA:Idarubicin 10mg/d×3d Ara—C用法同上
NA:NVT(米托蒽醌)5~10mg/m.d×3d, Ara—C用法同上
EA:VPl6(Etoposide)75mg/m×7d, Ara—C同上
注:化疗第6天行骨穿,增生重度减低,则停用化疗,若增生活跃或可见大量白血病细胞则将化疗延长至7~9天。
2.缓解后巩固治疗方案:
共6~9疗程(1个疗程达CR:6次,2个疗程达CR:9次)CR后再用原方案治疗1~2次。化疗间歇期原则上不超过2周。
HA:HOM高三尖杉 4mg/m2.d×5~7d,Ara—c 100~150mg/m.d×7d
AcA:Aclacinomycin(阿克拉霉素)20mg/d×5d Ara—C用法同上
NEA:NVT 5~10mg/m2.d×3d,VPl6用法同前,
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