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执教:萧山区回澜小学 周晓芸
【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部分构成。包括三个实验:触摸铜棒在热水中的变化;观察蜡烛烧铜棒,火柴掉落的现象;观察蜡烛烧涂有变色油墨的金属片,油墨颜色变化的现象。
本课从原来的三年级课文,放到现在的五年级,在对实验的数据分析和对热传递的理解上必然有所加深。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并能理解热传递过程还伴随能量的耗散。主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对热传递的过程进行分析,理解热传递过程的特点。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事实证据,掌握热是怎样传递的科学知识点。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从而得出热传递的特点,及其在传递过程中能量的变化。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理解热传递过程的本质。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本课得出的结论有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3)通过数据测量,图示分析了解热传递过程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和在传递过程中能量有损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通过积极思考体验到科学探究获得的新发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数据分析,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教师:铜棒、陶瓷杯、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横放的铜棒装置、蜡烛和火柴、凡士林、尺子、秒表 、废物皿、涂好温变油墨的金属圆片、实验学习单 【教学流程】 一、导课 3分钟
学生坐下。
师:这是一根铜棒(边说边出示铜棒),先请两三个学生摸一摸,什么感觉? 生:“冷的。”
师:现在把铜棒浸到热水中,请你来摸一摸露出水面的铜棒上端? (慢慢地走到后面,请后排同学摸。) 你摸摸看?你看呢? 生:“变热了。”
师:铜棒上端为什么会变热,今天我们就要来一起学习。 上课。。。
1、上课开始把图贴在黑板上,边贴边说:课前我们把一根铜棒浸入一杯热水中,发现铜棒这一端由冷变热了,(在这一端说的时候,标上序号1)你们能画出1端的热是哪里来的吗?把你的想法画在学习单上。 2、学生画图
3、交流: 学生拿着自己的的图上台,并解释。
生:热在铜棒里面从2端传到1端。
热在铜棒外面,像毛毛虫一样爬上来。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有这么几种意见:一是热在铜棒里面传递,二是热在铜棒外面传递。究竟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热是怎样传递的”。(贴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热在铜棒上的传递 共28分钟
(一)、介绍材料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了热的传递? 生:手摸(板书:手摸)
师:那大家亲眼见到热传递的过程了吗?今天我们就要想办法亲眼看看热在铜棒上的传递过程?
(板书:手摸→眼看 过程)
师:提供大家一些实验材料,你能不能想出好办法,让小组里的同学看到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
(演示台上慢慢地一个个地出示实验材料,教师示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1)横放的铜棒装置
师:等下我们测这根铜棒上的热传递。 (2)蜡烛
师:想一想,可以在哪些地方加热?
(3)火柴棒
师:火柴棒除了能点燃蜡烛还能?这是凡士林(出示凡士林,用火柴棒挑一点粘到铜棒上)它有个特性:预热熔化。
(二)画一画,学生设计实验
师:利用这些材料,让我们能亲眼看到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
师:请你在预测栏中补画上火柴棒和蜡烛,记得给火柴棒编号哦!还要用箭头表示热在铜棒上可能是怎样传递的?
(画的时候注意,画简笔画,用竖线加一个点表示火柴棒,蜡烛的简单画法。师在黑板上范画)
(三)猜一猜,教师强调实验细节
1、甲同学汇报,“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让大家看到热在铜棒上的是怎样传递的?”(简述实验方案,预测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我们要测得每根火柴棒掉落的时间,可以用?”(出示秒表)
2、(事先挑好一张等距,一张不等距的方案。)请乙同学上台,同时投影甲乙学习单,请学生比较,“哪种实验方案更科学?”
如何让火柴棒等距?需要什么工具?(出示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