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 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5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4、高等学校学生: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 56、学习方法:是指高等学校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57、专业: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专业的缘起还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58学科: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59主干学科:指一定范围的服务对象所涉及的众多学科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学科基础。

60、专业培养目标:是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是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和层次)方面的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

61、专业划分: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

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

62、专业调整: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具体讲,专业设置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

63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具体讲,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

64、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 65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66、高等学校课程: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67、学年制:其特点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弊端: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教,不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地学习。

68、学分制: 特点: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学科间的渗透。灵活性强是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弊端: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69、学年学分制息量: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过渡形式,其本质可以认

为仍然是学年制。

7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72教材——是高等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一般包括目录,正文的编、章、节和作业、实验、图表、附录与索引和注释,其中正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一套完整的教材,除教科书讲义等基本教材外,还应包括与之配套的辅助教材。辅助教材可分为三类:①指定教科书以外的其他学术专著,②与教科书配套的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解答等各种教学辅助材料。③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学法参考书、外文读物、参考书目录、文献等。

73、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学效率低。

74、班级授课制:亦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首先是由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1632)中提出并在理论上说明的

75、教材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76教学:从它们的组织结构来说,是一个系统。是由教师和学生以

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所谓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77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78高校教学: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的;是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还由大学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即由人类已探索的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决定。

79课程分类:⑴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看,分为学科并列课和核心课程;⑵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⑶从选课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⑷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81高校专业教学计划使按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教学计划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简称校历)。

8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指导文件。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分为三部分:说明、

正文和附录。教学大纲使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课程评估的依据。

85讨论法:指以加深对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积压抒已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优点)它可以激发学生就要讨论的总是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经常的讨论还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灵活性。(缺点)在于它常常在教学中表现为明显的无计划,有时更是杂乱无章,教学的目的任务常常难以完整地实现。

86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90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进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91总结性评价:是在进行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 92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科学的学业评价有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建立试题题库;实施考试,取得信息;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93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 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5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54、高等学校学生: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56、学习方法:是指高等学校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57、专业: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专业的形成:1)、专业的出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7spb1sl2o44p5d1brl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