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精打细算 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2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2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
6 / 14
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 19.C 20.D
2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 ②纯真清澈 ③一次次的新生 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22.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 ②丰富的精神世界 ③未来的发展.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
23.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24.A 【解析】
19试题分析:考点解读:所谓“重要词语”,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 一是这个词语在文中有重要作用: 或反映深层含义 或体现作者观点 或在结构上有独特作用 或有修辞作用 二是通过这个词语可以检测出考生的理解水平.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 14
21.试题分析:内容要点的归结包括三个层次:1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2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3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试题分析:重要语句包括:①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②从表达上,要注意文章中那些抒情和议论的语句.③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④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本内容的概括及文本结构,根据前一问可分析构思特点是选用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人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试题分析:从近两年考查的情况来看,选择题往往在十一部名著中考查五部,一部编写成一个选择项.可该题中名著考核放置在现代文阅读中,形式是较为新颖.
【考点定位】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学&科.网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学|科网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
8 / 14
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9 / 14
17.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分)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分) 19.(9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6分) 参考答案 16.(4分)BE
17.(3分)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18.(5分)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19.(9分)(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2)学生可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 【解析】
16.试题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这一题首先要明确低答出“合乎题旨”,然后理解“挺拔之姿”在文本中的含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试题分析:这一题第一问比较简单,问“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这是对竹子形象的分析概括.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这一题回答具有性.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语文P[2011?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0 / 14
高考语文真题散文专题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