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捕捞存在现状及工作探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群众把食用野生鱼类作为一种时尚,且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链。由于监管的缺乏和利益的趋势,相当数量的人员采取违法手段,对天然水域水产品资源进行过度捕捞,更有甚者采用电、毒、炸等方式进行非法捕捞,致使渔业资源的锐减,严重影响水环境的生态安全,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非法捕捞面临的几大问题
(一)传统问题——群众“渔猎”意识根深蒂固。长期以来,生活在江河湖边的人们普遍存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渔猎”意识,将捕捞水产资源作为重要的创收、改善生活的途径,有的更将其视为祖传手艺,对过度捕捞的危害认识不深;有的虽然有一定认识,但迫于现实的生活经济压力,往往对休渔、护渔的要求、措施置若罔闻,抛之脑后。
(二)市场问题——野生水产品消费市场大。不少人对食用野生动物有着特别的钟爱,认为野生
动物营养价值高,野生渔业资源在养生健身等方面有者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的旺盛需求导致野生渔业产品的价值不菲,客观上造就了野生水产品超高吸引力的消费市场,形成了捕捞、销售、消费的产业链,也引发了部分人为追求利用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滥捕滥捞的行为。
(三)协作问题——执法协调衔接短板明显。水域管理和执法涉及水务、环境保护、农业农村、公安、海事等部门,往往都认为其他部门是牵头主抓单位,自己是配合单位、敲边鼓的,客观上存在执法主动性不强、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同时,相关的执法协调衔接配合机制不健全,针对非法捕捞的水上执法存在明显的短板,导致水上执法力度不够、效能不高。
(四)侦查问题——现场调查取证、固定证据难。非法捕捞水产品违法犯罪范围主要集中在水域,由于捕捞工具简单、活动范围大、现场变化大、活动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有的往往在雨季、夜间进行,证据容易灭失、人员易于逃逸,直接增加了对非法捕捞的查获难度,调查取证、固定证据等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五)监管问题——水域监管视线难以覆盖。非法捕捞发生在江、河、湖等水域,范围极其广泛,由于监管力量的限制,以及视频监控、无人机等科技信息技术监管手段建设的滞后,客观上来说,执法监管力量对水域的监管视线无法有效覆盖,对非法捕捞违法犯罪无法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形成鞭长莫及的尴尬局面。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宣传力度、深度不够。群众对禁渔工作支持、配合力度不高,表面原因是因为法制、环保意识不高,但形成这一局面最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宣传发动群众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一方面是宣传形式的单一、片面,另一方面是宣传的覆盖面不够广,没有有效唤起群众护渔的意识,群众积极配合整治的响应没有行动起来。
(二)执法协作联动机制不健全。从日常治理非法捕捞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执法效能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协作联动机制不健全造成的,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缺乏统筹力量,工作没有主心骨,有关部门的力量、装备、权限发挥作用没有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