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课程代码 11365)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秉承的分析方法主要是( C )
A、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 B、边际主义分析方法 C、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 D、民族社会主义分析方法 2、人力资源政策主要针对的失业类型是( B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季节性失业 D、隐性失业 3、社会学对特殊劳动群体的研究源自于( D )
A、职业分层理论 B、社会差别理论 C、社会隔离理论 D、社会分层理论 4、劳动力市场上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始于( D )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5、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A、大卫·休谟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约翰·穆勒和凯恩斯 6、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本上是( C )
A、按行业分配 B、按地区分配 C、按职务分配 D、按性别分配 7、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劳动力市场( D )
A、存在分割 B、存在制度分割 C、存在城乡分割 D、不存在分割 8、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因素是( A )
A、边际劳动生产力 B、复杂多变的 C、教育水平 D、职位 9、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 A ) A、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不可能自发形成 B、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一定可以自发形成 C、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能自发形成 D、劳动力市场不需干预
10、造成来自农村劳动力和来自城镇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差别最主要源于( D ) A、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B、城乡收入机会不平等 C、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D、就业机会不平等 11、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是( A )
A、工资机制 B、竞争机制 C、市场机制 D、供求机制 12、国家公务员市场是( B )
A、不完全竞争市场 B、买方垄断市场 C、卖方劳动力市场 D、自由竞争市场
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工资率水平提高时,短期内劳动力市场需求会( B ) A、增加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14、一个人时间密集型闲暇消费主要发生在早年和晚年,而中年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有报酬的工作上,这个现象属于( D )
A、附加工人效应 B、灰心丧气的工人效应 C、劳动力供给的条件反应 D、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15、所有单个商品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及其同事均衡问题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就是( C ) A、局部均衡分析 B、静态均衡分析 C、一般均衡分析 D、动态均衡分析
16、在一组工资率下,两个以上的多个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是( A ) A、多维劳动力市场均衡 B、多维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C、单个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D、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17、劳动力从一个地方的劳动力市场转到另外一个地方的劳动力市场,或从一个地区转到另外一个地区的流动是指( B )
A、企业集团内部的流动 B、地区之间的流动
C、国家之间的流动 D、企业组织之间的流动
18、在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中,把经济发展过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的是( B ) A、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B、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C、托达罗模型 D、哈里斯对托达罗模型的修订 19、新古典学派认为工资对劳动力的调节是( A )
A、没有迟滞的 B、缓慢的 C、滞后的 D、表现出刚性的 20、提出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的是( A )
A、货币学派 B、供给学派 C、新古典学派 D、凯恩斯学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核心内容包括( BCD )
A、允许城乡居民自由流动 B、以行政法律的形式严格限制农民流入城市 C、限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D、确立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 E、对人口进行人性化管理
22、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 ABCDE )
A、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劣势 B、从业的劳动报酬较低 C、常常没有固定收入来源 D、相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E、相对恶劣的社会保障和政治地位
23、公共就业服务产生的原因有 (ABCDE )
A、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 B、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的需要 C、获取特定劳动能力需要时间 D、供需双方的信息很难及时获得 E、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
24、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体现在( ABCDE )
A、资源配置 B、激励鞭策 C、经济促进 D、信息传递 E、窗口导向
25、劳动力供给对劳动力价格或工资的反应的形式主要有( ABDE ) A、劳动力供给的负弹性 B、劳动力供给的正弹性 C、劳动力供给的逆变弹性 D、劳动力供给的无弹性
E、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劳动力市场分割 27、体制性劳动力市场分割 28、弱势群体 29、劳动力需求 30、劳动力供给弹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31、简述就业具有的社会功能。P182
32、中国第三部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214 33、简述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存在的问题。P241 34、简述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P6 35、简述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P110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中国发展第三部门在哪些方面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问题?P215 37、试述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P119
20XX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常见的劳动力市场形式是( C )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市场 C.不完全竞争市场 D.寡头市场 2.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与工资的关系表现为( A )
A.劳动力供过于求,工资下降 B.劳动力供小于求,工资下降
C.工资增加,一定导致劳动力供给增加 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与工资没有关系 3.处于生产第二阶段,下列表述比较恰当的是( C )
A.TP以递减的速率增加 B.MP增加且大于AP C.MP减少且小于AP D.AP增加
4.在等产量图示中,将不同的等产量线上斜率为无穷大或为零的点分别连接起来的曲线就是脊线,在脊线区域以内,等产量线的斜率( B )
A.为0 B.为负 C.为正 D.不能确定
5.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有A、B两类,A类劳动力需求变动对B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为( D )
A.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B.劳动力需求的供给弹性 C.劳动力需求的要素替代弹性 D.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
6.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这种倾向造成的工作轮番上升现象是( C )
A.劳动力过剩 B.平均主义 C.工资漂浮 D.劳动力短缺
7.劳动力的居住地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职位发生了变动,可能是劳动力由于自己或外界的原因主动转换职业,这种流动属于( D )
A.地域之间的流动 B.地区之间的流动 C.国家之间的流动 D.职业间的流动 8.补充了“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并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中会不顾城市失业或隐蔽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的是( C )
A.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B.哈利斯模型 C.托达罗模型 D.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9.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活动的劳动力,有可能获得相对较高的以货币收入或非货币收入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形式存在的收益称为( A )
A.分割性收益 B.隐性收益 C.体制外收益 D.市场收益 10.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目标是( C )
A.干预市场 B.增加政府收入 C.实现充分就业 D.实现宏观调控 11.从刺激总需求的角度提高就业水平的政策是( D )
A.社会保险政策 B.劳动立法 C.人力资源政策 D.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2.公共部门的就业最直接受制于( C )
A.政府机构的规模 B.社会产品的规模 C.财政收入的规模 D.财政赤字 13.劳动保护就是要保护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主要的实现途径是( D ) A.政府立法 B.政府投入 C.工会干预 D.用工单位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14.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都是不变的,这种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是( A ) A.需求无弹性 B.需求无限弹性 C.需求富有弹性 D.需求缺乏弹性
15.根据经济学原理,当工资率提高时,意味着单位劳动时间价格上升,闲暇的机会成本( B )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无法确定
16.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有无穷的劳动力供给称为( D )
A.正弹性的劳动力供给 B.单位弹性的劳动力供给 C.逆变弹性的劳动力供给 D.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 17.社会学对特殊劳动群体的研究源自( A )
A.社会分层理论 B.职业分层理论 C.社会差别理论 D.社会隔离理论 18.从第三部门的管理看,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日渐( C ) A.多元化 B.社会化 C.市场化 D.竞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