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 文/邱化民 赵春雪 呼丽娟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产物,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强调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研究从学生主体性发展视角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控制和结果获得,发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例,深入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 【期刊名称】北京教育(高教版) 【年(卷),期】2015(000)010 【总页数】4
【关键词】主体性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及本质来讲,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含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个部分:两者都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意、创新和创造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依然有部分专家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同时否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实际上,培养学生创业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狭义概念,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主动性参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以创新思维思考学习和生活,最终引领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和培育职业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是活动主体区别于活动客体的特殊性,它是作为与客体所具有的消极、被动、盲目的对立面而存在。因此,主体性发展就是指活动主体能够积极、主动、有目的性地从事活动,个体并由此发生某种变化;主体性发展强调的是培养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个层面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并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涵是一致的,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强调自主学习、能动参与和具备创新意识,作为新型的教育理念被教育者重点关注,并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在主体性发展视角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既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更是未来求职就业等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主体性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关系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主体性发展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中,其主要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学教育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作用在于培养和完善学生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过程中的内在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强调大学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不断地改造自我,主体性不断地获得和增强。主体性发展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内在前提和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二者都侧重实践,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将第一课
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真正成为主人,能够自主地、积极地进行创新性和创造性活动,使其主体性得到发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1.学生自主性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自主性代表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为主体性发展中自我教育的关键要素,突出地表现在学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即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选择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者的正确启发下独立地进行创新性实践和创业实践。英国学者迪尔登认为: “自主性有三个特征:独立作出判断;批判性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 自主性的这些特征确立了其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基础。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机是自身激发的,是学生基于兴趣自己选择的结果,创新创业教育采取自愿参与的方式,学生自主性首先表现为自己是否决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可以由学生推荐或是投票决定,如课程设计和实践基地等均由学生自主决策;三是创新创业导师和团队自主选择,大学生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创新或创业内容选择对此较为熟悉的专家导师进行指导,创新创业团队也采取自主组队方式;四是创新创业思想实践的步骤和流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安排,如创客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等。由此可见,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将面临着一系列自主性决定,这些选择是学生自主性的集中体现。
同时,由于现在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学校无法为大学生们提供满足个体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