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社会需求分析 (一)行业背景分析
康复医疗已成为近年来被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作为一个年轻但涉及众多学科的专业,康复医疗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病、伤、残障人士,医院、社区、家庭都需要康复治疗的介入。中国政府决定,到2015年我国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未来5年加速普及康复教育及大力开展康复医疗、培养康复医学人才。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残疾人口数量已从1987年的5164万增加至8296万人。新增残疾人中,85%以上是老年人,且这个比例还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扩大,从现实和未来康复服务对象数量分析,老年人、残疾儿童、慢性病人等将成为我国主要康复服务对象。加快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以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二)人才需求分析
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要求到2015年床位编制3013768张,依据康复人才配备标准测算,应配备康复医师37672人,康复护士45206人,康复治疗师75344人。2006年出台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要求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疗服务被列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重要内容。在不考虑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和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需求的情况下,据保守推算,目前我国康复治疗师需求至少21.6万人以上,缺口20.8万人。目前全国160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2011年计划招生7800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新需求。
虽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国内外大量康复资源进入四川,但我省的康复治疗师数量和学历层次较东部沿海地区明显落后。2008年“5·12”
汶川大地震新增肢体残疾人士达5000人之多,相比之下康复医学专业人员奇缺,已成为制约四川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大对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对于提高医药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意义深远。
二、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前身系四川省自贡卫生学校, 2003年9月,经自贡市委、市政府同意,学院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实质性合并组建自贡市仁济医学中心。2012年2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四川省自贡卫生学校基础上建立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收中职学生,2010年开始招收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学生。该专业充分利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与学校康复教研室合并的优势进行建设。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96年,是全市综合医院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康复病区,在自贡康复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系四川大学华西康复医学中心教学点,在全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院校合并后组建的康复教研室强力推动了学校康复专业与临床医疗的互长并进。科主任即康复专业教研室主任,现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会常委、四川省康复医学会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自贡市医学会康复专委会主委等职。科室还与美国佐治亚洲生命大学建立了8年多的长期紧密合作关系,生命大学长期派驻专家在医院康复科设立脊柱保健门诊,近3年来治疗脊柱患者1.5万人,得到盐都人民的广泛好评,康复科也由此获取了国际先进的康复技术和全新理念。省发改委、省残联已将市一医院康复专业基地建设作为残疾人康复教学、康复治疗基地重点打造项目,并已上报国家发改委争取专项政策支持,市发改委和市残联也将康复基地建设列入了市残联 “十二五”发展规划。医院康复科为康复专业的办学提供了强大的实训和师资支持,其迅猛发展无疑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办学的坚强保障。截止2011年,康复技术专业共招收学生386人,其中五年高职30人,成人大专18人,康复专业招生规模和办学层次呈现良好上升势头。该专业有专业教师25
名,其中高级职称7人,占28%;中级职称12人,占48%;研究生学历5人,占20%,大学本科学历18人,占72%;“双师型”教师15人,占60%,基本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部分教师参与市科研项目,其中1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至今在国家级或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6篇。2010年我院积极与香港“站起来”组织、“川港康复中心”联系,以学校为基地,开设“社区康复治疗师暨社区康复协调员精品课程培训”和“康复护理精品课程培训”。康复治疗技术及康复护理学生在接受康复精品培训课程后,经测试合格由川港康复中心、香港“站起来”组织颁发结业证书 。同时学校安排康复专业任课教师到香港医院进修学习,从双方的实质性合作办学实践中,我们获取和积累了一整套先进性、前沿的、宝贵的康复专业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该专业有着较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已建成能基本满足专业实验、实训等需求的装备和设施,实验设备总值398万元。其中专业基础课拥有解剖、生理、微免、病理、药理、生化等各类基础医学实验室。专业课设有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等实训室面积达到986 ㎡,实验开出率达100%以上。拥有市级三甲教学医院一所,已开辟10多个临床实习基地。其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多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均为长期合作的临床实习基地。通过医院与学校合并的优势进行建设,见习和实习有众多的三级甲等医院的有力支撑,临床带教教师经验丰富,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形成了办学与培养专门人才的明显特色。
三、专业建设的不足
1.校内实训设备目前多为一些基础简单设备,缺乏提升本专业医疗教学水平以及开展科研的高端设备;
2.专业师资队伍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完全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
3.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
4.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学急需加快建设以适应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5.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待进一步开拓,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实践型、技能操作型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一支“双师”素质突出、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以院校一体为依托,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编写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校本实训教材;实行“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初步构建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争取把学校康复治疗技术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品牌专业,用专业的品牌效应带动各学科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一定的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能在卫生、残联、民政系统下属的各级医院的康复部门、以及老人院、福利院等工作的“一专多能” 高素质技术型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
(三)教学质量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开展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对学生自学、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更新教育观念与教学理念,学习掌握现代教学方法,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需要为依据,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内涵及康复治疗师岗位的准入标准,在行业专家引领和指导下,不断地对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估等进行适时地优化整合,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职业能力:
1.具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 2.具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常见疾病和伤残进行康复评定和
康复治疗的能力。
3.具有向患者提供康复预防和康复保健知识的能力。 4.具有基本的社区信息化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
5.计算机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英语达到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三级水平。
五、重点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1. 构建“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双证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 “校企合作”形式的探索。 高职教育历来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订单式培养”、“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培养方式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立足本专业实际和市场需求,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按照就业方向培养学生,如针对各级医院康复部门的PT、OT治疗师;针对养老院的老年病方向的康复人员,针对保健服务行业的保健按摩人员等。可以让部分学生提早了解养老、保健服务行业,使其专业知识学习贴进养老、保健服务行业,而学校与养老公益事业单位、保健服务企业签订协议书,形成学生就业需求与养老、保健服务人才市场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办学体制和机制。通过合作,为学生提供课程见习,实训,毕业实习教学基地,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早适应就业岗位。同时学校与合作单位达成优先选聘毕业生的合作意向,为学生就业提供平台。
2004年4月2日教育部下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对职业院校学生实施“双证制”做了详细的阐述:要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主体专业,推进学生毕业、 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直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试点工作。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结合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意见,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实现双证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在校3年的专业学习,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生在完成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