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引起了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关注。特别是近些年,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其教育理论,并试图为解决我国面临的道德教育问题寻找新的路径、打开新的视域。本文对关怀理论是什么,其理论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又有哪些启示试着做一下阐述。 关键词:关怀教育;我国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关怀伦理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汇聚众多学者和著作的重要伦理学流派,其中,理论最具深度和最为系统的当推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的关怀教育理论。在美国,关怀教育理论被认为是后柯尔伯格时代之重要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同时,她的理论也得到跨国界和跨文化的接受,这说明关怀主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触及人类精神领域的基础性课题。对该课题的研究也将必对我国的德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关怀教育理论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对于关怀的解释,诺丁斯首先引用了一般字典里的解释:关怀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所承担的状态,对某人过某事的焦虑,担心或者挂念。由此,她引出了关怀的两种基本含义:其一关怀与承担是等同的,如果一个人承担或者操心某种事态,并为之烦恼,他就是在关怀这些事情。其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
一种欲望或者关注,他也是在关怀这个人。换句话说,如果他注意到某人的想法和利益,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她进一步强调,关怀意味着一种关系,而不仅是一种美德、一种个人品质,并于2002年明确地列出了关怀行为的公式,表示为:(一)a关怀b;(二)a发出与(一)相符的行为;(三)b承认a关怀b。同时,她也认为关怀也代表着某些能力,它使记忆、情感、思维等多种心理成分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诺丁斯认为,关怀品质具有开放性、渗透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因此,关怀可作为道德学习的核心,与道德学习的其他方法、机制形成渗透与相互催化的关系,共同促成和推动有效的道德学习和道德人格的成长。基于关怀伦理的视角,诺丁斯认为道德教育包含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榜样、对话、实践和证实。榜样是关心的关键因素,教育者无需告诫学生去关心,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从而来演示如何关心。对话允许师生表达各自心声,从而通过相互了解,使建立充满关心的人际关系成为可能。实践使得人们有机会练习关心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发展必需的个性态度。 二、 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 改革学校德育的目标
诺丁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能只局限于学术能力的提高,培养能够关怀人类、关怀别人、关怀自己的、有能力的人才是首要的。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一元化’,只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把培养能考出高分的学生当成教育的目的,以至于无
暇顾及的对升学率没有直接影响的道德教育,从而出现了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轻德”的现象。诺丁斯提倡打破这种“一元化”的现状,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复杂多样的,而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是让孩子学习如何关怀人类,形成自己的关怀中心,然后才是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首先,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其体现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因此,学校和教师就有义务满足学生们的关怀与被关怀的需要。也由于关怀是人的普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整个教育。且关怀有很多不同的领域,其除了包括对自我的关怀、对亲密的人的关怀,对有联系的人以及远方陌生人的关怀,还包括对非人类的动植物的关怀,对人造的工具和物品的关怀,以及对思想的关怀。围绕不同的关怀中心会涉及到不同的态度、知识和能力,教育就可以由此展开。诺丁斯强调不同的关怀领域需要的态度、知识和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学习各个不同的关怀领域。这样,诺丁斯就设计了一套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一、对自我的关怀;二、对亲密的人的关怀;三、对远方的人和陌生人的关怀;四、对动物、植物和地球的关怀;五、对人工世界的关怀;六、对思想的关怀。
其次,关怀的能力以及关怀的范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培养学生关怀的素养(包括付出关怀和接受关怀两个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够接受关怀和付出关怀的人就成为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 (二) 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