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备 注 课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立洋外国语学校 高二五班、十班周东梅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②学会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③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 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物、哲理与情感浑然天成之美。 ③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树立远大的生活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②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 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法。根据本课学习的目标与重点,教师用提问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答案,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归纳。 2、品读鉴赏法。采用录音范读、个人自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思路:课前预习——课时研讨——课后拓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1页(本章共8页)
一、什么叫“置身诗境”呢?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二、什么叫“缘景明情”呢? 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三、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四、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1、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2、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3、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 游子)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凄凉 悲愁) 第2页(本章共8页)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高洁 隐逸) 美人 神女 灵修 (国君) 羌笛 竹笛 羌管 蟋蟀 (思乡) 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 (音信、书信) 白雪 玉壶 冰心 (高洁) 五、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意象) 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1、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掌握品味意境的方法:借助意象,品味意境。认知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3、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六、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意象——想象与联想——意境——明情 第二课时 春江花月夜 一、字音: 滟 (yàn) 霰(xiàn) 扁舟(piān) 砧石(zhēn) 芳甸(diàn) 浦(pǔ) 皎皎(jiǎo) 拂去(fú) 二、【作者介绍】 第3页(本章共8页)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古今评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播放配乐配画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四、解题: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题,从结构上看,是用五个名词构成了一个偏正词组,其精妙之处在于,这五个名词既可以作为整体,又可以独立出来,每一个意象都可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五、整体感知:诗歌重在抒情、说理,而抒情、说理又离不开写景,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三者的关系的? 脉络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春江花月夜宇宙人生游子思妇?景物美?哲理美?情感美“月”贯穿全诗。时间上:月出—月悬—月斜—月落 六、第一部分:月下美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思考:这首诗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八句诗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意境。 明确: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幽美、空明澄澈的水墨彩图: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第4页(本章共8页)
明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月寓思乡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月寓征人思家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月衬别情,意在怀人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怀人 5、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唐·李白)——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叹人生短暂。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闲适清静的环境 “明月”寓意:1、思念、离别之情 2、人生短暂、感时伤世 3、表示闲适清静 第三课时 第二部分:哲理美。 第二部分:哲理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既有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惆怅;又有人类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的欣慰——哲理美。二、请找出承接上文与启发下文的文字。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第5页(本章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