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 15 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 教学目标通过本

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 中书省设立三司,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 以六部处理朝政, 设置锦衣卫, 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 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 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 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 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 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 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 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 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设锦衣卫,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明 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 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 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因此应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 现。

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 并以宋儒朱熹的 《四书集注》 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

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 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因此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 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二教法建议鉴于本课重点在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因此对于 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可简单介绍,不可占 用过多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 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明太祖 加强君权这一内容。

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 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 朝政。

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 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 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 (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 ),加强君主 权力的结论。

在讲述锦衣卫特务机构这一知识点时,由于教材补充材料较多较 生动,教

师可充分加以利用,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 的活动及生活。

在学习八股取士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 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

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 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 作用?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 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 机的历史结论。

靖难之役这一知识点并非本节教学重点。

进行一般性介绍即可。 教师可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请学生思考:明成祖迁都 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 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 然后讲述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说明这些措施是明太 祖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结合明成祖及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可通过以下提问作为本节 学习的小结:明朝君权加强的特点是什么 ?或者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 ?说明了什么问题 ?经过学生思考回答,得出 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这一历史认识。

三学法指导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尾声阶段,因此本课的 学习应注意前后联系。

可进行联系对比总结的内容较多,教师虽不必面面俱到,但应选 择一二内容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

对八股取士这一内容可进行课堂讨论,既可围绕该知识点,也可 就整个科举制度展开。

教师在讨论时可补充一些形象而典型的材料,如范进中举等,再 结合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内容及作用,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历史 作用,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历史现象。

四问题探究动脑筋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 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女孩: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 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 男孩:不对。

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 大。 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什么 ?双方各有道理。

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 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 意义。

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

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 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

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 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 坏了学风。

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议一议: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 力?政治

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廷;地方废除行 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迁都北 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

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思考与判断女孩:明成祖朱棣登上帝位,同东汉光武帝刘秀有些 相似。 你看他们都是皇族, 本来又都轮不上做皇帝, 后来都登上了帝位 男孩:不对。

朱棣登上帝位,同刘秀不一样。 刘秀是在西汉灭亡后才称帝,另建东汉王朝的。 我看朱棣更像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是皇子,又都是依靠武力夺 取帝位的。

想一想,他们谁说的对 ?女孩的看法似有一定道理,但只看到了表 面现象。

男孩的观点抓住了本质问题,因而也更加深刻。 游览与分析游览明十三陵 (可网上游览 ),你会发现明十三陵没有开 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十三陵中最宏大的是朱棣的陵墓长陵。

想一想,明十三陵为何没有朱元璋的陵墓 ?为何朱棣的陵墓那么宏 伟?明初都城在南京,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死在南京,因此他的陵 墓也在南京,称为明孝陵。

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他成为第一位埋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而那 时的明朝经济发展,国势强盛,所以他的陵墓就建得非常宏伟,成为 十三陵中最宏大的陵墓。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771n3u22m06i7k4fff923x6i11fyp00ru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