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廖戎戎
【摘 要】【摘 要】文章通过将财政支农支出指标引入传统的生产函数,研究了广西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得出:从长期看,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短期内作用非常不明显;最后就实证结论,提出了财政支农支出更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期刊名称】市场论坛 【年(卷),期】2010(000)012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财政支农 农村经济发展 协整检验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三农”问题整体水平较低,亟待发展;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多项后发优势,其发展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这种潜能释放出来?这不仅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将起到巨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广西作为西部地区的一分子,改革开放30年来,广西农民总体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9.5元,增加到2009年的3980元,增长了33倍。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广西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呈现阶段性变化。大致经历了调整增长阶段(1979-1983年);增长徘徊阶段(1984-1990年);恢复增长阶段(1991-1995年);再次缓慢增长阶段(1997-2003年)和增长回升期(2004年以
来)。在这几个不同的时期,我国实行了不同的农业财政支出政策。那么在两者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农业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究竟有无影响,这对我们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战略目标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广西财政支农变动的结构分析
广西农村改革已经走了三十来年的光辉历程,在此期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广西农业和农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广西改革开放以来历年财政支农支出的数据分析(1985年广西财政支农支出不管是总量上还是增速上都是不正常的一年,这主要是由于1984年6月区委制定的《关于搞活农村经济的若干规定》,在规定中提出了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这导致1985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长幅度很大,为了研究变量间的一般规律,我们对1985年的情况不做考虑),我们可以发现,广西财政支农支出变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支农支出绝对量增长,但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下降
由统计数据可以知道,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从1982年的2.9亿元逐步增长到2009年的210.74亿元,增长幅度明显;但是由图一我们进一步可以看出: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下降的,1982年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6.8%,而在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只占总支出的8.4%,下降了8.4个百分点;到2009年,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虽然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整体趋势是下降的;且从1994年开始,支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9%左右。在2003年和2001年,甚至降到7.9%的水平。
(二)财政农业支出占农业增加值份额增幅不大,财政投入城市偏向明显
由图二可以看出:从1982年到2009年,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最
初的4.7%只增加到14%,28年间增加了9.3个百分点,整体增幅不大,尤其是2007年前,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上在5%左右浮动。由图二我们还可以知道,财政总支出占全省 GDP比重在各年均高于农业支出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即财政投入非农资金要远多于农业部门,说明财政支持对城市投入的偏向还是非常明显。
三、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
本文所研究的变量和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农民收入和财政对农业的支出。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农民收入采用1982-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了减少波动,在运用计量模型时我们采用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虽然目前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且统计口径也变化也很大,但是此处我们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标准,我们以财政支农中的生产性支出、建设性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来表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时间跨度为1982-2009;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的《广西统计年鉴》、《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广西篇)。 (二)实证检验过程与分析 1.单位根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往往存在非平稳性,如果直接对两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可能引起虚假回归,因此,首先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数据平稳性常用方法是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1982-2009年间共28个样本,因此,最大的滞后阶数为2阶。运用Eviews6.0软件,得出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见表一:
检验形式中的(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最优滞后阶数。D表示对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