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高、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苗木绿化、种植业、加工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将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大亮点,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渲染作用,为当地农民致富开辟新的途经。
1.4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 1 2 地 3 ① ② ③ ④ ⑤
附属设施 综合楼 厂房 停车场 道路、林道 管护棚 ㎡ ㎡ ㎡ Km 个 8500 11000 3000 车坪 400 400 10km为水泥道,390km为林道 包括生态停车场和运输车辆停名称 优质油茶栽培基地 食用植物油加工基亩 120 单位 亩 指标 200000 备注
第2章 项目建设背景
2.1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农村经济改革为核心的第一个阶段,农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农产品的供给由相对紧缺到相对平衡与富裕,传统农业结构调整与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的需求日渐显著。在此背景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成为中国县城农业发展第三次变革的起点”,改变了传统农业低产低效粗放经营的特征,而是以农业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农业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高值化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随着土地、劳动力等天然禀赋资源作用的相对下降,市场、信息、品牌、人才、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作用的与日俱增,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则以其示范性、高效性的特征成为新一轮农村经济启动的切入点。
**市的农业生产摆脱不了传统农业的束缚,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应缓慢,缺乏后劲,油茶种植业与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没有形成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出路。近几年来,中央和省、市提出农业结构调整,走“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化、产业化和高产、高效、优质的路子,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我市的城镇化建设的提速,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焦点。
2.2品种简介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农产品,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其产品茶油有“东方橄榄油”和“液体黄金”之称。该项目种植的“湘林”系
列新品种油茶是湖南省林业科学院通过十多年的系统选育研究而选育出来的良种油茶,2014年申报通过国家林业局审(认)定,均具有产油量高、油质好、适合产业化种植的特点。与传统品种比,亩产增加32.8-168.0%,含油量提高了10%,挂果期提前2-3年,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高达88.8%-90.33%。同时林科院还配套开发了丰产栽培、成片改造、多元肥和防病害等新技术,形成了完善的新品种产业化体系,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基础和示范推广价值,提升了油茶的科技含量,也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与品质。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丰富多样,产量大,由于加工、运输等条件的限制,在农产品丰收之年也未能真正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因此,农产品就地加工升值势在必行。 2.3项目背景和开发的必要性
2.3.1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⑴国内外油茶发展现状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主要食用植物油资源。据统计,全世界的油茶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区域,其产量占全球的95%以上。除此之外,只有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国有少量分布或零星栽培。目前我国油茶林面积达到360万h㎡,占我国木本食用油料面积的80%以上。湖南、江西、广西、福建、浙江、广东为油茶主产区。其中,湖南省油茶栽培面积一直居全国之首,现有油茶林面积l780万亩,约占全国油茶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产油量达10万吨,居全国之首。湖南全省122个县市区,除安乡、南县
两个纯湖区县外,其余县(市、区)都有集中成片分布。在基地建设方面,随着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我国油茶低改项目的援助和90年代初开始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油茶低改项目在我省的实施,我国油茶生产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1990年以来湖南共完成油茶低产林更新与改造面积114万亩,面上辐射推广面积近100万亩,成为全省油茶开发高产示范样板。以常宁、耒阳、永兴三县实施油茶更新改造示范工程为例,示范工程总面积达24万亩,其中9万亩的常规改造,改造后的第四年亩平产油12.44公斤,是改造前的3.7倍;更新的15万亩油茶林,采用优良无性系嫁接苗造林,8年后亩平产油20公斤以上,是更新前的4倍左右。在油茶良种选育方面,我国已筛选出一批优良无性系品种,并建有多处专用保存基地,选出优树1万多株,建立无性系测试林80h㎡;建立采穗圃50多处,面积100h㎡;栽植保存无性系1500多号,优良家系500多个。在油茶无性繁殖技术方面,开发了油茶芽苗根(砧)嫁接技术,实现了油茶良种嫁接苗的批量繁殖。目前我国各地采用芽苗砧嫁接繁殖的油茶优良无性系苗木,已超过5000万株,造林超过1万h㎡,并仍在以每年500万株以上的速度继续递增。在茶油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大力发展和推广浸出法工艺,特别是在油茶皂素的加工、提取工艺先后经历了水、含水乙醇、含水甲醇等溶剂提取法,使油茶皂素产品的加工成本、质量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我国在茶皂素(包括油茶皂素)表面活性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并指导应用于实践,是一大创举。同时。对于副产品利用也呈现出良好势头。油茶茶籽已达到完全利用,榨油后茶饼还可浸提5%一8%的油,浸提后进行茶皂素的生产。留下的残渣经过粉碎加工制成
产品,作为虾、鱼塘清洗、消毒剂,产品大量出口东南亚地区。 此外,在丰产栽培技术方面,制订了丰产林标准,系统地开展了油茶生物学、生态学与丰产的关系及其生理生化特性与油脂转化规律的研究等;在应用技术推广方面,包括贮藏与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立体经营技术,引蜂授粉技术等,亦取得了较大进展,并期望通过形成的技术体系把茶油生产推向更高层次。 (2)技术发展趋势
在良种选育方面: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油茶良种选育工作首先从我省广泛开展起来。其发展趋势是在保证高产目标的基础上,追求优质,使筛选出的油茶品种既高产又优质.最初是从生产、资源和品种类型调查开始,通过在自然林分中选择出高产、优质的优良单株和品系,直接应用于生产。“六五”“七五”期间开展了优良无性繁殖技术研究攻关,进而在优良无性系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杂交育种,走无性、有性交替使用的品种改良之路,做到优中选优。近年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油茶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等现代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开展油茶生理生化等重要性状的遗传信息机理研究工作,了解油茶油脂形成和转化的内在机理,摸清油茶优良品种的高产内在机制,有目的地选取或导入抗性基因,培育油茶新品种。
在栽培技术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科研与生产工作者就开始有目的地针对油茶现有林进行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油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结合林地管理、树体管理、平衡施肥先前肥水管理等抚育管理技术,制订出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油茶良种配套的丰产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