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博弈》读后感
这本书的前言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来介绍什么是博弈论:假如你正在和你的恋人用手机打电话,忽然信号断了。这时,你会立即拨电话过去,还是等你的恋人打过来?很显然,你是否应该拨电话过去,取决于你的恋人是否会拨过来。如果你们其中一方要拨,那么另一方最好是等待;如果一方等待,那么另一方最好是拨过去。因为如果双方都拨,那么就会出现线路忙;如果双方都等待,那么时间就会在等待中流逝。 这,就是博弈!
我就对博弈有所耳闻了,是一门严谨科学、渊博莫测的学问。在这里竟被董志强教授描绘地如此通俗明了、平易生活。于是怀着好奇的心读完了它。
之后才知道董老师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他的妻子,一个数学不好、但喜欢博弈的研究生。于是董老师凭借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没有借助数学模型,写出了一本没有数学门槛的博弈论科普书。
《身边的博弈》从恋人的电话开始,全书一直贯穿着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以故事的方式来讲述理论和理论的运用,让每一个对博弈感兴趣的人都能避免理论的枯燥,找到博弈生活的乐趣所在。
之前在《西方经济学》对“囚徒困境”略有了解。同其他书籍一样,作者是由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出的。两个因盗窃
被捕,警方怀疑其有抢劫行为但未获得确凿证据可以判他们抢劫罪,除非有一个人供认或两个人都供认。如果两个都不供认就只能判他们盗窃的轻罪。
囚徒被分离审查,不允许他们之间互通信息,并交代政策如下:如果两个人都供认,每个人都将因抢劫罪加盗窃罪被判2年监禁;如果两个都拒供,则两人都将因抢劫罪被判半年监禁(这对罪犯无疑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供认而另一个人拒供,则供认者被认为有立功表现而免受处罚。拒供者将因抢劫罪、盗窃罪以及抗拒从严罪被重罚5年。
因而,每个囚徒会有以下想法:
1、如果对方拒供,自己供认便可立即获得解放,而自己拒供则会被判半年,因此供认是较好的选择。
2、如果对方供认,则自己供认将会被判2年,而自己拒供则会被判5年,因此供认还是较好的选择。
那么他们就会发现,无论对方供认还是拒供,自己选择供认始终是最好的选择。这样每个囚徒都会发现供认是自己更好的选择。因此,博弈的稳定结果是两个囚徒都会选择供认。
书上也举了不少例子证明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囚徒困境,也可以利用囚徒困境来帮助领导者管理人。例如我们的应试教育,一所学校可以选择素质教育,也可以选择应试教育。如果所有的学校都选择素质教育,对于培养人才将是更
好的。但是,给定其他学校素质教育而自己选择应试教育,则自己可以在升学等考试中取得突出的成绩;给定其他学校选择应试教育,则自己只有选择应试教育才不至于在升学等考试中落下太远。结果,每所学校都陷入了选择应试教育的囚徒困境之中。
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边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我们每天都不断地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与我们的亲人、同学、还在以后工作中与同事、领导……
《身边的博弈》以其通俗易懂接近生活的语言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对博弈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启示着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博弈、了解博弈、运用博弈知识。博弈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生活,更加智慧的学习。它教会我们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当中应对“身边的博弈”,从而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务,并在集体中脱颖而出!
《身边的博弈》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