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斑蝥的养殖技术要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斑蝥的养殖技术要点

斑蝥是一种具有特殊臭气的昆虫,同时也是贵重的中药材之一,中药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前者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安徽、江苏、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省(区)为多。斑蝥的有效成分斑蝥素可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肺癌、食道癌、直肠癌、乳腺癌等,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广谱抗癌药。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外治恶疮、牛皮癣等。斑蝥素作为杀灭害虫的生物农药也大有作为,且具有见效快、持效期长等优势。由于目前农作物上使用大量杀虫药剂,近年来,斑蝥数量锐减,价格不断上涨,斑蝥养殖前景看好。那么,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斑蝥的养殖技术要点。

一、斑蝥的生活习性

斑蝥1年发生1代,7~8月出现成虫,7月末,8月初为羽化期。成虫多群集采集豆科植物的花和叶,也采食茄子叶片及棉花的芽、叶、花等。白天活动、迁飞能力很弱。斑蝥的幼虫以蝗虫卵为食饵,它们的分布密度与蝗虫卵的数量以及豆科作物种植密度呈正相关。以幼虫越冬,历时180~230天。越冬虫多潜入田边地角荒埂薄土中,这种地方往往产蝗虫卵较多,能给幼虫提供丰富的食饵。幼虫行动敏捷,善觅蝗虫卵,在发现卵块后就不再爬行,5龄幼虫掘土穴入地定居,经复变态才羽化为成虫。受惊时会排放含斑蝥素的毒汁。 二、斑蝥的人工饲养

国内有人对大斑蝥人工饲养作了一些探索,已有人小批量饲养。据胡周强等人的研究表明,斑蝥幼虫的生长发育,与其食量和土壤中水分含量有密切的关系,为人工饲养斑蝥提供了实用性很强的理论依据。通过实验得知斑蝥对食物量有一定适应范围,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亦能完成个体生长发育,但个体瘦小;而营养丰富,取食量大的情况下则个体发育良好,成虫个体大。另一方面,由于幼虫生

活在土壤中,土壤湿度大小也直接影响到幼虫的生长发育。斑蝥幼虫生活的土壤经试验含水量为17%~20%,过高或过低都影响幼虫的生长发育。 根据斑蝥人工饲养的现状,有必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继续进行规模化人工饲养斑蝥的探索,完善和巩固规模化人工饲养的技术;另一方面注意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其保护性利用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豆科植物和茄科植物上的芫箐科昆虫多时,不用农药防治,可用网捕或利用其假死现象震落在地捡拾。②采收要有限制,每群采1/3~1/2,留下种虫自然繁殖,保证做到永续利用。③在芫箐类昆虫发生的地区,可种一些引诱田,即种植寄主植物如黄芪、豆、马铃薯,使芫箐类成虫大量迁来进食,此时可进行人工采收。连年在这些地块种植寄生植物,可使本地块芫箐类昆虫虫口密度不断提高,有利采取。

三、斑蝥的繁殖

南方大斑蝥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7~8月羽化为成虫;黄黑小斑蝥则以卵在土中越冬,第二年4~5月陆续孵化成幼虫,幼虫期29~58天。7~8月初羽化为成虫。成虫3~10天交配,且多在下午2点到晚上进行。一般交配1~4次,交配时间长达2~7小时。交配后5~10天产卵,卵多产于较湿润的微酸性土壤里,产卵时间平均达100多分钟,一般产卵40~240粒。9~10中旬成虫相继死亡。南方大斑蝥的卵在室温25℃左右、湿度60%~75%的条件下,经过21~28天才孵化出幼虫;黄黑小斑蝥越冬卵历经263~275天才孵化出幼虫。斑蝥卵的孵化率较低,仅为57%,而且只有12%~34%的幼虫能发育成成虫。 四、斑蝥的采收与加工 1.采收

7~9月,清晨露水未干时,斑蝥翅膀湿不能飞起,这时应戴手套捕捉,以免刺激皮肤,或用蝇拍打落在地,再用竹筷夹入容器中;日出后可用捕虫网捕捉。将捕得的斑蝥用开水烫死,自然干燥或风干。如人工饲养,可将捕得的斑蝥在室内笼养或瓶养,以进行人工繁殖。 2.加工

经试验表明,用米炒法炮制的斑蝥,其斑蝥素的损失率最低,又可去掉一定的毒性。具体方法是按2.5千克斑蝥,配0.5千克小米,将米浸湿后,用湿米贴锅加热,冒烟时放入斑蝥,在米上轻轻翻炒至黄色条纹变为棕黄色时,取出斑蝥,去其足、翅即可。

斑蝥的养殖技术要点

斑蝥的养殖技术要点斑蝥是一种具有特殊臭气的昆虫,同时也是贵重的中药材之一,中药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前者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安徽、江苏、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省(区)为多。斑蝥的有效成分斑蝥素可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肺癌、食道癌、直肠癌、乳腺癌等,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广谱抗癌药。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外治恶疮、牛皮癣等。斑蝥素作为杀灭害虫的生物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ojg2xpgy28mwx1483k6i8ss1c8ox01bg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