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36、有机配位体有: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等。

37、放射性物质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态:基本存在形态有溶解状态的无机离子、溶存状态的有机化合物及胶体。

38、放射性物质的水迁移:放射性物质从岩石中进入水中—放射性核素在水中富集过程;放射性物质在重力水的作用下在地下迁移,其迁移强度与核素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及水的运移方向和速度有关。

39、放射性物质在地下水中的物理化学行为:酸碱反应、离子交换和吸附、配位作用。 40、放射性物质在地下水中的生物学行为:某些植物生长能富集放射性核素等。 41、地下水中污染的迁移方程:

?C?2C?2C?Cn?Kx2?Ky?u??RK2?t?x?x?yK?1饱水介质中的迁移方程:基本方程

a)

第七章 放射性物质通过生物链向人的转移

1、通过吸入、食入对人体造成内照射。特别是通过植物-动物-人这一生物链向人的转移。

?土壤?????作物????人 2、空气???空气?沉积???作物?食入???人空气?沉积???作物?食入???禽畜?食入???人

沉积根部吸收食入水?灌溉???土壤?根部吸收????作物?食入???人水?灌溉???土壤?直接吸收????作物?食入???人

水?吸收???水生物?食入???人

3、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膜孔滤过 被动扩散

被动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胞吞和胞饮

4、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a) 吸收:吸收的途径主要是机体的消化管、呼吸道和皮肤。

b) 分布:分布是指污染物质被吸收后或其代谢转化物质形成后,由血液转送至机

体各组织;与组织成分结合;从组织返回血液;以及再反复等过程。在污染物的分布过程中,污染物的转运以被动扩散为主。

c) 排泄:排泄是污染物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排泄器官由肾、肝胆、

肠、肺、外分泌腺等,而以肾和肝胆为主。

d) 蓄积: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运,则会出现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蓄积量是吸

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各量的代数和。主要集中在体内的某些部位。

5、污染物质的生态效应:

a) 生物富集: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b) 生物放大: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中该类物质的浓度显著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6、T1/2介于几天至一千年左右的放射性核素对环境及生物体的影响较大。 7、144Ce和239Pu可分别蓄积在肝脏和骨组织内。

8、分子碘主要经吸入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离子态碘则以水溶态经食入被生物蓄积,有机碘最易被人体吸收。

9、放射性核素食入量的估算:

mg,a??vp,afpCpfcp

-1

Mg,a----a年龄组公众成员每天食入的核素量,Bq·d

vp,a----a年龄组公众成员对P类食物(或水)的日食用量,kg·d或L·d; fp----食入有关地区P类食品(或水)的份额;

Cp---P类食物(或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或浓度,Bq·kg或Bq·L; fc---食物清洗、加工、烹煮过程中核素的损耗系数。

10、放射性物质的水生物链转移:一些放射性核素也被蓄积在水生植物体内,水生植物被食草水生动物食入,放射性核素在水生动物中发生转移。

11、水生物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机制:藻类:以吸附、离子交换、扩散、穿透等方式进行。

a) 吸附:吸附是细胞壁对放射性物质的吸着作用;

-1

-1

-1

-1

b) 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是发生于细胞间质内的吸附机制;

c) 扩散:扩散是放射性离子随载体物质一起穿透细胞壁,而后在细胞内与胞浆中

的同位素或载体离子之间发生的交换过程;

d) 穿透则是无载体的有机放射性物质通过细胞壁上一些微孔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12、水生物吸收、蓄积放射性物质的浓集因子:一般用浓集因子CF描述水生物对水中放射性核素蓄积能力的大小。

13、海洋水生物富集低于淡水生物。

14、处于较高营养级的水生物体内核素蓄积程度高于低营养级。 15、影响水生物蓄积能力的因素:

a) 水生物的特性:生物的种类、生活习性、年龄、体型大小等都影响放射性核素

的蓄积。 b) 水环境条件:

i.

水中稳定元素的浓度:由于生物的自身调节作用,使生物体内的常量元素保持稳定,其对微量放射性核素的蓄积则涉及与体内稳定核素之间的交换。 ii. iii.

温度: 酸度:

???tp。

C?Ce?e16、水生物体内放射性核素浓度的估算:WA?Cw?CF?e???tp

17、水生物吸收蓄积达到10倍有效半减期后,其体内核素达到平稳。

18、通过农作物的转移:放射性物质通过植物的根、叶、茎、果等进入植物→人体

dCG?x,y,t??W?x,y,t?dt19、气载放射性核素的沉积:长期连续释放条件下,地面上沉积核素的

面积污染浓度最终将趋于平衡:

CG?x,y,???W(x,y)?r??n

20、放射性核素通过沉积、清除、衰变等过程,沉积所到人体食用的农作物被放射性核素污

Cp?x,y??8.64?104染的浓度按下式进行估算:

W?x,y?fRfIV??t1?e??????n?tee?p?????n?Yp??

21、根部吸收所致农作物污染浓度的估算,农作物中放射性核素污染浓度估算为:

CP?Cs?CR??t?e?pfD

22、动物类食品核素污染浓度的估算:

CA?FACFIFexp????tF?

第八章 辐射防护、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

1、高剂量率、大剂量的全身照射或局部组织照射,可对人引起确定性效应。

2、低剂量率、小剂量的长期照射则可能诱发癌,或造成受照者生殖细胞损伤而产生某些遗传效应。

3、电离辐射产生的生物效应有: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两种。随机效应有:诱发癌与某些器官的良性肿瘤等效应。

4、电离辐射的危害和危险:变化、损伤、损害、危害、危险。

5、辐射照射类型:分天然照射和人工照射两类;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众照射。 6、辐射防护的目标:目标是将人工辐射源对人造成的健康危害或风险限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以下。

7、干预:有些人类活动有意识地通过移去已经存在的照射源,改变照射途径,或减少受照人数,影响既存的网络形式,达到降低总的辐射照射的目的,这类人类活动称为干预。 8、应采取行动加以干预的应急照射情况包括:事故和已执行应急计划或应急程序的应急情况、审管机构认为正当干预的任何其它暂时性照射情况。

9、要求采取补救行动的慢性照射情况包括:天然照射,如居室和工作场所中氡的照射、以往事件中产生的放射性残留物的照射、审管机构认为正当干预的任何其它慢性照射情况。 10、天然辐射是人类照射的主要来源,但被排除在辐射防护和辐射环境管理控制体系之外。 11、豁免:剂量、危险系数微不足道,管理是多余的,豁免于辐射防护和辐射环境管理体系的控制。

12、减少潜在照射的措施包括预防和减缓两个方面。

13、核安全的基本原则:安全的主要责任人、安全文化素养、纵深防御、优质管理 14、辐射环境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保护环境,保护公众的健康,将环境辐射对公众及其后代造成的辐射照射及健康危害降低到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原则:保护公众健康的原则,保护环境的原则,跨国界保护的原则,保护后代的原则,

依法管理的原则,辐射源安全的原则。

第九章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环境影响评价: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 2、环境预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 3、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重要性:

目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预防因规划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预防因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重要性:

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4、环境质量评价根据不同的要素进行分类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a) 按涉及的时间范围可分: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b) 对会导致增加总的辐射照射的人类活动进行的环境质量评价称为辐射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依据: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某项政策实施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评价中不仅要研究建设项目开发、建造和运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要研究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等。 6、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a) 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图文 

36、有机配位体有: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等。37、放射性物质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态:基本存在形态有溶解状态的无机离子、溶存状态的有机化合物及胶体。38、放射性物质的水迁移:放射性物质从岩石中进入水中—放射性核素在水中富集过程;放射性物质在重力水的作用下在地下迁移,其迁移强度与核素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及水的运移方向和速度有关。39、放射性物质在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o2g98g7z9uewu2s0h44x67j2pwjr01ea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