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或液体 放射性物质
23、为什么要对流出物进行监测:
检验核设施流出物排放是否符合管理标准和运行限值; 提供核设施、废物管理和控制系统运行是否正常的信息;
及时发现和鉴别计划外排放的性质和规模,必要时能迅速触发应急报警系统; 为环境评价提供源项资料和与放射性核素迁移行为关的资料。
提供必要的信息,使公众确信核设施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确实受到严格控制; 为核设施环境辐射监测计划和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24、怎么对流出物进行监测:
流出物监测必须独立于工艺监测,形成单独的监测系统,在放射性流出物最终排放口处进行专门的常规监测;
应核据核设施的性质,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成分及浓度的变化,确定相应的采样方法、测量项目、测量范围和测量方法; 应确保采样和监测的代表性。
根据流出物所含核素种类、排放率及其变化,确定合适的采样测量频度和监测项目,并应妥善考虑对计划处排放的监测;
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种类、含量完全确定不变时,不必进行常规的流出物监测; 对经烟囱排放的气载流出物和连续排放的液体流出物,可采用连续测量装置进行监测,以便于及时发现事故排放,迅速报警并采取措施;
应编写流出物监测系统流程图,标明采样点和监测位置、作用,采样和测量方法。 25、槽式排放:事故池、暂存池(取样检测合格后排放); 26、气载流出物监测设计
设计气载流出物监测方案时,首先要分析通风、排气系统流程图,图中应标明流量、压差、温度、湿度、流速等系统参数。
充分考虑气载流出物中所含放射性物质的特点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确定最佳的采样测量方法和频率。
多数情况下,应同时连续或定期测量某些有关的物理、化学参数。
当计划外释放的可能性较大时,应考虑安排对风速、风向等气象参数的测量。 根据核设施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案。
27、液载流出物监测设计:
首先分析流出物的流程图,图中应标明废水池、罐的容量,各种流出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在废水罐池及排放管网中确定相应的监测点。
遵循“槽式排放”原则。放射性核素的化学特性和浓度、间歇性排放、防止误排放。 流出物排放控制限制。主要放射性核素、总活度,留取样品 确定样品的均匀性和代表性。
大量液体连续排入受纳水体。每一排线管,总排放口。 连续监测:及时发现计划外事故排放。
28、采样方式:连续采样(严重时用)、比例采样(严重时用)、定期采样、专门采样(针对异常情况)等
29、流出物的采样技术应满足采样及时性和代表性,还考虑操作的可行性和人员的可接近性。
30、测量方式和技术:就地测量(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和监测网络。 31、地表γ辐射剂量的测量:
地表γ辐射剂量监测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距离地面一定高度(一般为1m) 测量周围环境中天然和人工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γ辐射所致空气吸收剂量。采用步行测量。 32、就地γ能谱测量:
使用γ能谱仪就地测量地面上γ辐射的能谱,可以确定土壤或岩石中所含γ放射性核素的成分及相对浓度分布。
航空测量、汽车测量、步行测量。 33、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是整个环境样品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选择采样地点,规定采样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频率和采样量——是监测方 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样时间:监测项目无周期性变异——时间无关紧要,为弄清监测项目是否周期性变异---试验性调查。
随机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法,机械抽样法,混合抽样法,分层抽样法。 34、单纯随机抽样法:全编号随机抽取。
35、机械抽样法:按一定顺序排列后,隔几个一抽。
36、分层抽样:按特征分几层,每层内使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或机械抽样法。
37、混合抽样法:为放射性分析而采集的样品可以直接分析单个样品,也可以把一些样品混合起来组成代表一些地区、一段时间或两者都代表的混合样品进行分析。在保持样品的代表性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混合样品的分析,可以减轻实验室的负担。 38、气载放射性物质包括:气溶胶和气体、蒸汽两大类。 39、空气样品的采集:
覆盖全部监测区: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集中地区多取点,农村可少些;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多取点,少的地区可少些 超标地区多取点,未超标地区少些;
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采样口应在离地面1.5~2.0m,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采样口高度应与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距地面3—15m。 40、采样点布设方法和数目:
功能区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针对大气)
网格布点法:适用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
同心圆布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 扇形布点法:适用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或孤立的高架点源。
41、气溶胶采样:目的:为了监测空气受污染的程度,或评估地表污染的再悬浮程度 ① 工作现场,取样高度——150cm,人员呼吸带; ② 环境静风时,取样头——水平;
③ 核设施上下风向布点,点数:下风向>上风向;
④ 采样头入口气流方向和速度与被采气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 ⑤ 在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后果评价监测时,一般应按弧线布点;
⑥ 在障碍物下风向采样时,采样点在距离大于障碍物高度十倍的范围外设点,避开尾流效应影响区域。 42、气溶胶采样频率:
在工作场所,原则上整个工作日都应进行采样,个人空气采样器一般应能连续工作8小时,累积式连续监测采样器也是在一个工作日连续运转。 在环境中,浓度低——大流量、长时间。
环境采样无需高频度和短周期,一般能够反映旬、月甚至季度的变化即可。 监测长半衰期的核素,采样周期可为一个月或更长时间。 短半衰期核素的监测——采样测量在2~3个半衰期内进行
在连续监测仪发出警报,已知或怀疑出现异常的场合时,必须增加采样点和频度,立即用大流量采样器收集样品,并采用单次与连续采样相结合的形式 。 43、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法、灰化法、有机溶剂溶解法。 44、气体与蒸汽的采样:
a) 固体吸附法:
活性炭——放射性碘,低温下可收集惰性气体 浸渍活性炭——有机碘
银和纯铜 ——单质气态碘的有效收集器,但不能收集有机碘 变色硅胶——3H(蒸汽形态) b) 吸收法 c) 冷凝法
45、沉降物样品的采集:
a) 来源:大气层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人工放射性微粒,包括大气尘埃、落下
灰、雨水和雪
b) 通常采集一个月内的沉降物总量作为样品,若测量总β活度,也可采集24h沉降物
量作样品
c) 采样方法:水盘法、粘纸法(不能用于放射化学分析,通常只用于总β放射性水平
测定)、高罐法(罐内不必放水)。
46、选择采样方法要考虑的因素
污染物的存在状态 污染物的浓度 污染物的理化特性 所用分析方法的灵敏性 47、水体辐射环境监测方案制订:
基础资料的收集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48、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 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49、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50、对照断面:(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排污口上游100~500m处)
a. 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 b. 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一个河段区域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51、控制断面:主要排污口下游较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根据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水流量和河道水力学特征确定,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断面数目:多个。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
52、削减断面: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处,左中右浓度差较小的断面;1个。 53、地下水的特征:
① 一旦污染很难恢复,甚至无法恢复; ② 埋藏深度不同,温度变化规律也不同; ③ 取出后水质状况容易发生改变;
④ 由于采水器的吸附或沾污及某些组分的损失,水样的真实性将受到影响。 54、测量HTO,则必须用硬质玻璃瓶,而不能用聚乙烯或塑料瓶;测量总α、总β放射性可用聚乙烯瓶。
55、底质样品的采集:
底质在水环境体系中的意义
1.记录污染历史,污染物的积累情况,污染的潜在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