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广义地讲,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周围事物的集合)。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其主要指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三个特点:一是其主体是人类;二是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三是其是自然要素的总体,不含社会因素.

3、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系统,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空间范围、组成要素、地质学角度、生态学角度。

4、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区域性、变动性、修复性。

5、环境物质:指环境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环境活性,并对生命物质可能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物质。

6、环境有害物质剂量与人体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1)直线型: 2)饱和型: 3)S曲线型 环境有害物质的综合效应:

协同效应 总的环境效应大于单个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之和; 叠加效应 总的环境效应等于单个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之和; 独立效应 各个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互不影响;

拮抗效应 总的环境效应小于任何单个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 7、辐射环境检测的对象是环境物质与生物体。

第二章 环境辐射源 天然辐射:1. 宇宙辐射

2. 陆地辐射

人工辐射: 1. 核试验 4. 核事故

2. 核武器制造 5. 放射线同

3. 氡和矿物所致的辐射 3. 核能生产 位素的生产和应用

1、宇宙射线:银河宇宙辐射(对海洋的影响较大)、捕获粒子辐射、太阳粒子辐射。 2、宇宙射线中低能带电粒子穿越地球磁场达到大气层顶部的能力与纬度有关,而且纬度效应还随着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大。

3、飞行模式和续航时间是飞行机组人员和乘客接受宇宙射线剂量的主要因素。 4、天然辐射本底: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原生放射性核素。

5、原生放射性核素:以

238

U、Th和

87

232235

U为起始核素的三个单独存在天然放射系,以及独

立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如K,Rb等。 6、宇生放射性核素(14C、3H等)

7、平衡因子(F):表示空气中实际的氡子体总α潜能浓度与和空气中氡浓度达到平衡时氡子体总α潜能浓度之间的比值。

8、平衡当量浓度(EEC):表示空气中实际存在的氡子体总α潜能浓度所相应的与之平衡的氡浓度。

9、矿物的开采与应用:煤及其他生产源、磷酸盐矿物的应用、矿砂的开采与选冶。 10、天然放射性核素的特点:习以为常、构成了公众照射的主要成分、无处不在

天然照射控制应考虑:排除不可控制的天然源、分清照射类型,采用不同控制标准、持续照射控制原则可以有条件应用、区分实践与干预。

第三章 环境辐射监测方法和技术

1、国际上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建立快速报警和自动监测网络技术。02年建立“一网络两中心”项目建设。

2、发展思路:完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措施有待完善、加强辐射预警监测,防范核和辐射恐怖事件、全面开展核设施辐射环境监测和评价、高度重视核事故应急快速响应和应急监测、研究开发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评价技术。 3、为什么要监测(常考):

评价核设施对放射性物质包容和流出物控制的有效性; 测定环境物质中放射性核素浓度或照射量率的变化;

评价公众受到的实际照射及潜在照射剂量,或估计可能的剂量上限值; 发现未知的照射途径和为确定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输运模式提供依据; 出现事故排放时,保持能快速估计环境污染状态的能力; 鉴别由其它来源引起的放射性污染; 对环境辐射本底水平实施调查;

验证是否满足限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规定和要求; 改善核设施运营单位与公众的关系

40

4、环境辐射监测的特点:

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低水平测量技术高灵敏度仪器; 探测限、准确度; 仪器稳定性; 选择性、分辨率; 样品分析测试及时;

5、环境辐射监测是什么(常考):环境辐射监测是对辐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的监督性测量,目的是监测、评价各种环境物质和生物体内辐射水平及放射性核素浓度的变化。 6、环境辐射监测分类:按任务分类: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 7、按运行状态分类:核设施常规监测、核事故应急监测

8、按运行阶段分类:运行前本底调查、运行环境监测、退役环境监测 9、怎么制定监测方案原则:

凡是不能被国家法规所豁免的辐射源和实践,均应按法规要求进行适度和必要的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的内容和要求,应视伴有辐射设施的类型、规模、环境特征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在制定环境监测方案时,应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和辐射环境污染源及周围环境的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设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验反馈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

凡是同一场址具有多个污染源的情况,应遵循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的原则,以做到相互协调和节约资源;

确定可能的关键放射性核素、关键途径和关键人群组(三关原则)。 10、制定监测方案考虑的因素:

含量、排放方式、预警、排放量、相对毒性,潜在危险、迁移规律随季节的变化 流出物监测现状

公众人数及分布生活及文化娱乐习惯

源相单位的性质和运行规模、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概率及其环境后果 土地利用和物产情况 浓集作用的生物、其他指示体

干扰因素 监测代价和效果

11、运行前本底调查的内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料、运行前环境中的辐射水平和放射性核素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的资料、识别可能的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关键人群组、生物指示体。 12、时间取决于调查目的,在最优化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技术水平,财力,厂址条件和历史隐私,一般为2-3年。 13、运行中常规监测:

评价核电站控制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的设施的效能,检验核电厂周围的环境介质是否符合环境标准和有关的限值;

估算环境中辐射与放射性物质对公众产生的照射剂量和潜在的照射剂量,或其可能的上限值;

发现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水平的短期变化,并评估其长期变化趋势; 为异常释放提供快速评估,并在需要时决定采取应急措施。 与本底调查监测对象、测量方法、点位一致 关键核素、关键途径相应于本底调查衔接 14、指示性核素:氚。

15、各类天然辐射源所致成人平均年有效剂量的估计值为2.4mSv.

16、我国法规:环境辐射水平的调查范围一般取50km,重要项目的调查范围取20—30km。用大气弥散因子校验:50km处大气弥散因子比厂址处小两个量级以上,距排放口10km处海水的放射性浓度稀释1000倍以上。 17、运行中常规监测—监测内容:

外照射途径:γ浸没照射和地表沉积外照射; 内照射途径:吸入和食入放射性核素的内照射;

监测介质:应以空气、水、土壤和生物(陆生和水生)为主 18、运行中常规监测-点位设置

设置在核电厂周围可能出现最大污染的地方。

应在核电厂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并且在不受其它核设施影响的地方,设一个作为对照的采样和监测点。对照点离核电厂的距离应大于 20km。 地面水样:废水排放口及其下游河段、灌溉渠入口处等位置。 地下水:地下径流下游泉水口和水井处。

采样点分布密度应按“近密远输”的原则安排。

生物样品的采样应考虑品种代表性和食物链转移途径,特别要重视食物链终端和对摄入内服射剂量最有明显贡献的那种品种的采集。

在核电厂最大污染方位可选取放射性污染指示生物进行监测,以了解放射性核素污染状况。 (具有富集作用的生物:水藻;其他的:底泥(非生物)、甲状腺) 19、运行中常规监测-采样周期

气溶胶、沉降物、环境r辐射:1周至1个月;水样:1个月至一个季度; 土壤、沉积物、水生物、农作物:1个季度至一年。 监测周期和频率:随流出物排放率的变化及时同步调整。 谷物:收获期采样; 叶类作物:生长期内间断取样; 蔬菜:食用季节采样;茶叶:采茶期采样; 牧草:可作为饲料用的时间内采样;

指示生物:一年一次采样;肉、蛋、奶:定期采样; 水生生物:捕捞和采收季节采样。 事故情况下应增加采样频度。

20、水样监测包含的内容:降水、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海水。 21、核事故应急监测:

早期监测(几小时):大气、水、土壤;事故早期侧重于对烟羽的监测

中后期监测(几天;几周至几年):水、食物。中期侧重于对食物和水源污染程度的监测

晚期则加大频率和密度进行就地测量与取样,并在实验室更为精确的分析测量 全期对人员进行监测

重新评价早期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评价早期应急措施的合理性,是否继续、扩展或收缩,估计公众收招计量,最终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趋势、途径和生物效应 22、流出物监测:

定义:废物管理系统或控制设施末端,即核设施排放口处对气载和液态放射性流出物的监测。

得到授权(不是自行) 有计划(不是随意)

有控制(限制总量,控制浓度)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图文 

第一章绪论1、环境:广义地讲,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周围事物的集合)。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其主要指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总体。2、三个特点:一是其主体是人类;二是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三是其是自然要素的总体,不含社会因素.3、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系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o2g98g7z9uewu2s0h44x67j2pwjr01ea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